
《赋能科研写作:DeepSeek & 智能体》(订购)
作者:乔剑 苏小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AI深度介入科研实践的时代,学术写作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人与AI协同演化的协作革命。本书立足2025年的科研现实,聚焦AI工具在科研写作全流程中的落地应用,系统梳理了DeepSeek和智能体等AI工具在选题构思、文献检索、知识库构建、论文写作、数据分析、图表可视化、降重与投稿等关键环节所提供的支持。全书结合多学科真实案例,兼顾技术深度与操作友好性,全面展现AI在提升科研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是科研新人迅速入门的捷径,也是资深学者实现方法跃迁的工具书。在信息爆炸与创新焦虑并存的时代,本书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执行的科研方法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站稳浪潮之巅。无论是初入科研领域的大学本科生,还是寻求突破的资深研究人员,均可通过本书提升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效率。
作者简介
乔剑,北京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工信部下属国家级智库、腾讯公司,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经济等产业研究。主持或深度参与多项产业标准制定,编写多本行业研究报告。(合)著有《DeepSeek应用操作大全》《Manus应用与AI Agent设计指南》《夸克AI高效学习法》等书籍。
苏小文,北京大学硕士。曾在腾讯、美团、滴滴等公司从事AI产品设计研发工作,曾在某政府部门深度参与多个重要政策文件起草和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具备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合)著有《DeepSeek应用操作大全》《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Manus应用与AI Agent设计指南》《夸克AI高效学习法》等书籍。

图:豆包AI生成
我们正站在科研革命的临界点:当《自然》《科学》纷纷为AI敞开大门,拒绝变革,就是拒绝进步。这本书不鼓吹替代,而追求超越——助你在算法浪潮中锚定方向,将AI转化为学术竞争力的倍增器。从文献综述到数据建模,从论文润色到成果传播,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一套可落地的方法论,更是一套成熟而科学的底层思维架构。警惕者还在争论,行动者早已启程——你的科研写作,准备好接入AI纪元了吗?
不管我们是否已准备好,AI(人工智能)都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深刻改变科研的范式。
我们正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之中——AI,正悄然重塑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从选题构思、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到论文写作与发表,AI技术已迅速渗透到科研工作的全流程。AI不再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正在成为新的科研共同体的一部分,重新定义研究的方式、内容与伦理边界。
2024年4月,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在其网站明确发布政策:如在研究中使用了大语言模型,在“方法”部分表明即可;若仅用于论文润色,则无需说明。而曾一度强烈禁止AI写作的Science(《科学》),如今也已悄然改变立场,允许使用,并需要在“方法”“致谢”等部分说明AI使用情况。这一政策层面的松动,正是整个学术界态度转变的缩影:AI辅助科研,已不再是例外,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当然,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保持警惕,甚至排斥。他们担忧学术诚信的底线被冲击,担心“人”的角色被机器取代。然而,这样的忧虑并非首次上演。
回望科学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认知范式的革新,几乎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议与抵抗。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挑战了根深蒂固的地心学,数百年后才真正被主流接受;伽利略为此付出了被审判的代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在初期也曾遭遇物理界主流观点的质疑。而今,这些曾被视作“异端”的思想,却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我们必须意识到:技术的突破、观念的转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需要一场场与旧世界的持续博弈。
AI科研的出现,也必将重构科研的规范体系。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禁止或放任,而是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代的科研伦理与评价体系。AI参与的程度该如何披露?哪些环节应由人类亲自把关?在可控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AI的潜能?这些问题,不容回避,也不能回避。未来的科研规范,注定不再是“人类单打独斗”的孤岛,而是“人与智能体协同进化”的新大陆。
正如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的那样:技术从不等待共识,只有在参与中才能获得主动。
本书的写作,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呼唤。
我们不认为AI是学术的终结者。相反,我们坚信:它将成为科研能力的倍增器。它不会取代真正有思想的研究者,但它会淘汰那些墨守成规、拒绝学习的人。
我们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宣扬某款AI工具的神奇魔力,而是希望提供一套可落地的方法论,帮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无论你是初入学术圈的学生,还是资深教授——在AI科技浪潮之中站稳脚跟,乘风而起。
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通过本书的内容,引导读者逐步建立“科技赋能”的科研思维。这种思维不是技术崇拜,也不是盲目依赖,而是在充分理解技术边界与价值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如何用技术改造流程、提升效率、拓展问题空间。在这一点上,本书中所呈现的某些案例、流程或许并不深奥,甚至可以说是“基础入门”,但正如建筑需要坚实地基,科研能力的跃升也离不开一套成熟而科学的底层思维架构。这本书所希望提供的,正是一套搭建这座认知之桥的“脚手架”与“工具包”。
我们相信,只要迈出第一步,技术与思想的联动将自然发生。哪怕只是一段自动摘要、一次文献重写,读者也可能从中体会到“科技为我所用”的强大力量。
未来已来,问题不在于你要不要用AI,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学会与AI“共事”。
请记住:科学的本质,不是守旧,而是探索未知。而AI,正是我们走向未来值得信赖的伙伴。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