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上午9时, “清华国学院德育读本”——《德育鉴》、《新世训》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甲所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凤珠、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副院长刘东等领导和嘉宾到场并致辞。 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两本国学读本,是由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副院长刘东、国学院博士后翟奎凤整理作序的梁启超编著的《德育鉴》和冯友兰所著的《新世训》的最新整理本。 “这两本小书,提供的是多重文本跨越时空的对话,议题则是伟大人格的养成,这在全球化席卷东西方的今天,其意义应该自不待言,”张凤珠副总编辑在致辞中还特别指出,在此次出版的《德育鉴》、《新世训》的开头,均引述了梁启超《北海谈话记》的片段:“我所希望的,是科学不但应用于求知识,还要用来做自己人格修养的工具……一面求知识的推求,一面求道术的修养,两者打成一片。”中国文化讲求“修、齐、治、平”,中国哲学讲求“内圣外王之道”。 在张凤珠教授看来,清华新老国学院对专深学问与个人修养的同等重视,实际上就是对儒家之道的自觉践行,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的期许。” 《德育鉴》编著者梁启超是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巨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深切感悟到道德素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于1905年从“四书五经”、《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儒学经典中,精选出四百多条德育修身的格言语录,以阳明心学为大纲,分为“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大门类,并加按语作进一步阐发。刘东先生认为:梁启超对于儒学话语的重温,不光是参照着当时的西学,更参照着古代的“西学”——从印度引进的佛学;儒学、佛学与西学“共同意识的重叠处,也正是人生智慧的生长处、人间社会的和谐处、整个人生的吃紧处!”《德育鉴》长期以来没有很好的点校单行本,此次刘东先生作序的新整理本,由国学院博士后翟奎凤根据多种版本作了认真点校和简要注释,并在附录中对全书所涉名儒作了简明介绍。 《新世训》作者冯友兰是现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长达18年之久。《新世训》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为“生活方法新论”,讨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应当如何处事、做人、自处。冯先生着眼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立足于广义的儒家文化,试图挖掘传统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从尊理性、行忠恕、为无为、道中庸、守冲谦、调情理、致中和、励勤俭、存诚敬、应帝王等十个方面论述了为人处世之道。陈来先生认为:“此书无疑具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青年人生、增益社会良性行为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为便于青年阅读,此次由陈来先生作序的新整理本,把三十四年代通行的“底”字改成了今天通用的“的”字。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民的德育水平,清华的两位老校友梁启超先生和冯友兰先生在上个世纪就看到德育问题的重要性。二书合而观之,《德育鉴》代表了心学传统的修身智慧,《新世训》代表了理学传统的人生智慧,可以教导青年体贴文化本源,聆听圣贤声音,学会为人之道、入世之道,过一种成功的人生。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