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界放声“没有版权保护就没有未来”,另一群人却高呼音乐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音乐产品的经营者们。他们的逻辑是:音乐作品创作出来,其实只占了三成;剩下的七成要靠推广来完成。只要抓住这音乐之外的70%,音乐产业就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音乐节:用0.5时代的模式在3.0时代生存 张学友在上海连开两场演唱会,演出场外一票难求;汪峰在相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次来沪,歌迷热情不减——在现场,同呼吸,永远是音乐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于是,当实体唱片拼命想追上数字时代却渐行渐远时,现场音乐却以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姿态高歌猛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最近几年里,音乐领域发展最快的产品是音乐节。 摩登天空是国内较早涉及音乐节的音乐公司,总经理沈黎晖记得,2007年第一届摩登天空音乐节举行时,全国只有4个音乐节;到2008年,这个数字翻了两倍多;去年,全国各种音乐节已经逼近100个。短短几年,音乐节遍地开花,并且形成了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多个被乐迷所熟知的品牌。虽然很多音乐节常常和地方旅游项目混在一起,但在沈黎晖看来,90%以上的真唱硬指标是音乐节成为音乐产业中最后一个绝对需要好音乐的舞台,也因此拥有对乐迷的绝对吸引力。 十三月唱片的创始人,一手发起了“民谣在路上”活动的卢中强把音乐节称为0.5时代的模式。相比于3.0代表的数字时代,0.5更像是农耕时代。而正是这种0.5时代的模式,正成为音乐公司的重要盈利模式。目前在摩登天空的业务板块中,音乐节和现场演出所占的收入比重已经超过了五成。有业内人士指出,英国有500个音乐节,德国差不多有1000个,以此为参照,音乐节在国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也会通过细分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节来获得舞台和渠道,比如说民谣音乐节、爵士音乐节等。而在沈黎晖的设想中,好的音乐节将来还可以从唱片向版权、艺人经纪、现场音乐、小型演出、中型演唱会到大型音乐节发展,也许还可以和其他品牌与市场相结合,延展出各种立体的可能。 只是,在这个观众越来越小众,市场越来越细分的时代,音乐人是否真的能从音乐节里获得他想要的一切吗?卢中强就表示,音乐节只是为音乐人提供了挣小钱的可能。一场好的演唱会里歌手名利双收,一场好的音乐节里名利双收的只会是音乐节这个产品本身。音乐节,或许只是举办者的春天。
新媒体提升了音乐的价值,获利的却是渠道 如果做一个调查,今天你使用什么听音乐?很少有人离得开移动终端和网络终端。统计显示,去年中国移动在音乐产品中拿到了200亿元,其他运营商加起来也有300亿元。巨大的市场催生了技术的发展,而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又反过来给受众带来了全新体验,也给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会。相比于音乐节,新媒体真真实实提升了音乐本身的价值。 钟声是飞行者唱片公司创始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音乐与新媒体结合。最近,他的团队和内地原创歌手曹方合作,开发了一个应用于苹果系列的多媒体互动音乐产品。就拿《浅彩虹》来说,用户点开界面之后,会看到一幅根据曹方的同名歌曲内容创作的沙画。和一般在电脑电视上看到的歌曲MV不同,钟声和同事们在《浅彩虹》中嵌入了交互设计,画面会随着手指在屏幕上的移动而出现特效。而在另一款名为《蜜糖果树》的产品中,除了画面呈现出与歌曲风格相符的流动效果之外,在最后部分会出现一段曹方念白式的片段,此时当用户手指与屏幕接触,会有美丽的小星星在屏幕上扩散开来。据钟声介绍,产品在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上线之后,第一周就排名第五,第二周登上了新品的精品推荐表,不久前又再次得到苹果的官方推荐,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作用数字技术营销音乐的成功尝试。 进入音乐,和音乐发生关系,乐迷的这种需求,正在因为技术与音乐的融合而得到满足,并转化为音乐公司的收入。腾讯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最近在尝试与一些音乐公司和歌手合作,当歌手想创作一首新歌时,可以先在腾讯平台向用户征集真实的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写进歌里,或者拍成MV。在腾讯公司数字多媒体副总吴伟林看来,这种尝试可谓一举多得:除了提高歌手知名度之外,用户也会因为参与了音乐的创作而对作品产生特殊的感情。而最关键的是,这将是腾讯为付费用户提供的“特权”。 技术有了,收费模式也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产业的春天的确近了。然而仔细想来,移动也好,网络也罢,这些资本闻风而动,高度集中的领域都是传播渠道,换句话说,春天,尚在音乐本身之外。(文汇报 邵岭) 来源:光明网201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