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2013年1月12日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了主题为“空间设计的艺术与中国精神的物化”的《国家形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札记》新书读者见面会。该书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副主任、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艺术总监黄建成教授做了精彩生动的主题演讲,并与广大读者互动,分享国家馆空间艺术设计实践中的经验,也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国家馆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该书主编黄建成教授做精彩生动的主题演讲,并与广大读者互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海世博会”是所有中国人在21世纪初最珍贵的集体记忆。人类的美好夙愿与现实场景中的恢弘、唯美的共鸣所产生的震撼,直抵每个亲历者的心灵深处。“上海世博会”所凝聚起来的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求索的力量,将成为永远激励人类前行的不竭动力。
如果说“鸟巢”、“水立方”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则被赋予更大的内涵和使命。
中国国家馆形似繁体字“中華”的“華”字,取“东方之冠”之意蕴,整体呈斗拱造型,56根梁柱代表56个民族,外饰颜色统一为“中国红”,寓意 “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国家馆承担着展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以及新中国的伟大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诠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的中国城市发展智慧和哲学思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精神的诸多使命。中国国家馆是当代中国的象征,是一张国家名片。如何将非物质的文化精神在物质的空间设计中完美呈现,这是对空间艺术设计大师的挑战。
在《国家形象》一书的前言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上海世博会国家馆总设计师潘公凯先生写道:
上海世博会已经落幕,然而它的轰轰烈烈、异彩纷呈却永远留在了参观者的记忆中。世博会的亲历者们一定明白,所有的词汇在那时都已变得苍白,不足以表达现场的大人流、大尺度、大体量、大冲击、大震撼,我们也更难看到背后支撑整个世博会运营的复杂体系,更难在喧嚣中呈现自身的“边界”。因其高度的复杂性,在“大”的外衣下潜藏着极为精细微妙的“契合”关系,这种契合既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沟通配合,又是一种设计的选择,一种相对独立的机构单元或个人在不同领域间的跨越。这是一种“大设计”,一种超越一般设计的设计,一种跨界的设计。 潘公凯院长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直言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在极其简洁统一的艺术语言中,充分呈现大视野、高品位,展现出大国的气势和中华的智慧。
《国家形象》一书的出版,并不是单纯的出版行为,或许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设计,艺术的空间与空间的艺术在这本书中交融,美仍然再继续。
《国家形象》呈现给读者的将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视觉盛宴!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2013.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