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走近新闻与传播学大师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走近新闻与传播学大师
展江
2003-05-21 14:40:24 来源:
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在现当代与日俱增的影响与地位,呼唤着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相应跟进和发展。而知识的传承,学术的繁荣,思想的进步,首先需要的是丰富的思想材料的积累。“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的创设,立意在接续前辈学人传译外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的事业,以一定的规模为我们的学术界与思想界以及业界人士理解和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精华,提供基本的养料,以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而不必长期在黑暗中自行摸索。
百余年前,梁启超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自近代起,许多学人倾力于西方典籍的译介,为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建立贡献至伟。然而,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对年轻,如果说任公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那么新闻学与传播学相关典籍的译介比其他学科还要落后许多,以致于我们的学人对这些经典知之甚少。这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很不协调,也间接造成了新闻与传播“无学”观点的盛行。
从1978年以前的情况看,虽然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在中国兴起已有半个世纪,但是专业和学术译著寥寥无几,少数中译本如卡斯珀·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和小野秀雄的同名作等还特别标注“内部批判版”的字样,让广大学子避之如鬼神。一些如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等与本学科有关的经典著作的翻译,还是其他学科的赐福。可以说,在经典的早期译介方面,比起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现代社会科学门类来,新闻学与传播学显然先天不足。
1978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与传播教育和大众传播事业在中国如日中天。但是新闻学与传播学是舶来品,我们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80%的学术和思想资源不在中国;而日见人多势众的研究队伍将80%以上的精力投放到虽在快速发展、但是仍处在“初级阶段”的国内新闻与大众传播事业的研究上。这两个80%倒置的现实,导致了学术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和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的肤浅化、泡沫化。专业和学术著作的翻译虽然在近几年渐成气候,但是其水准、规模和系统性不足以摆脱“后天失调”的尴尬。
我们知道,新闻学产生于新闻实践。传播学则是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新闻学相互融合的产物。因此,“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选择的著作,在反映新闻学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的同时,将具有其他学科渊源的传播学早期经典作为重点。我们并不以所谓的“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理论学派/务实学派”划线,而是采取观点上兼容并包、国别上多多含盖(大致涉及美、英、德、法、加拿大、日本等国)、重在填补空白的标准,力争将20世纪前期和中期新闻学的开创性著作和传播学的奠基性著作推介出来,让读者去认识和关注其思想的原创性及其内涵的启迪价值。
法国哲学家保罗·里科(Paul Ricoeur)认为,对于文本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高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lisation)的解读,另一种是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sation)的解读。前者力图从作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语境中理解文本,尽可能将文本还原成作者的言说,从而领会作者的本意;后者则倾向于从解读者自身的问题关怀出发,从文本中发现可以运用于其他社会语境的思想资源。本译丛的译者采用的主要是第一种解读方式,力图通过背景介绍和详加注释,为读者从他们自身的语境出发进行第二种解读打下基础。
“译事之艰辛,惟事者知之”。从事这种恢弘、迫切而又繁难的工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幸赖同道和出版社大力扶持。我们自知学有不逮,力不从心,因此热忱欢迎各界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注:《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5.21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