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新书首发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和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专家、科学出版社、读者、学生等共计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也受邀参与了本次活动。会议由科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李锋编审主持。
世界现代化研究已经有60多年历史,目前主要有六大理论流派,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其中,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就是我国学者何传启研究员于1998年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福利化、理性化和普及义务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目前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绿色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既是一种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它认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和保持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理论与文明发展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20世纪末,世界上约有60多个国家基本实现了第一次现代化,20多个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在21世纪,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的差别。第一次现代化包括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次浪潮,分别由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电子和自动化技术革命所推动。第二次现代化包括信息化、仿生化和体验化三次浪潮,分别由信息技术革命、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新物理学和时空革命所推动。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重点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重点是提高生活质量;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回归。
何传启研究员介绍说,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并已经在俄罗斯等国家得到实际应用。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拉宾教授发现,2010年俄罗斯有19个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64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目前,中国处于两次现代化并存的状态,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但已经具有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要素。201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经超过90%,但第二次现代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二;我国北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他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21世纪中国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运河战略,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迎头赶上21世纪后期的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出版社社科分社负责人付艳编辑介绍了该书的出版情况。她在发言中提到,作为专注于学术出版的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非常荣幸能够承担《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这一“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高端学术成果项目。作者何传启研究员专注于现代化研究十数年,这一潜心研究、权威发布的成果将为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作出积极贡献。这一成果的发布,以及《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13个分册的出版,也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出版社作为中科院的出版社,传播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社会担当。
来源: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