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我们为什么如此恐惧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我们为什么如此恐惧
康慨
2003-06-04 16:04:54 来源:
《恐惧文化》 The Culture of Fear 作者:巴里·格拉斯纳
上周在戛纳,以4年前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为主题的美国影片《大象》,破天荒地同时赢取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金棕榈奖,这是戛纳连续两年褒奖同一题材的影片。去年,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的纪录长片《科伦拜恩保龄》,也在此得到“戛纳电影节55周年特别奖”。
也是上个周末(六·一儿童节),我终于有机会看到《科伦拜恩保龄》的全片,原以为这是部充满妄言和恶作剧行为的影片——就像摩尔的畅销书《愚蠢的白人》那样,但《科伦拜恩保龄》无论从主题还是制作手段上来说,都绝对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影片虽从科伦拜恩中学枪击案出发,探讨的却是美国的枪文化,或者不如说是在对造成美国人人自危的恐惧感寻根溯源。
在影片中,摩尔采访了一位作家——巴里·格拉斯纳(Barry Glassner),后者写有一部分析美国人集体恐惧感的畅销书《恐惧文化》(The Culture of Fear),1999年由基本书局(Basic Books)出版,但格拉斯纳在《科伦拜恩保龄》一片中的短暂出镜,已令本书再度走红,出版商也不失时机地大量加印此书的平装本。
美国人都怕些什么呢?《恐惧文化》封面的书名下方印着数行长长的副题:“为何美国人害怕这些坏事儿:犯罪、毒品、少数民族、少女妈妈、儿童杀手、细菌变异、坠机、公路杀手,如此等等”。简言之,凡是不好的事情,有啥怕啥。这里的“恐惧”,已经不是某一个人怕什么的问题,而是弥漫于全国上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格拉斯纳是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以大量的调查证明,所有这些恐惧都建立在一种对上述“坏事儿”过度放大的数字上,是某些人和机构一连串长期而巧妙操作的结果——政治家利用选民的恐惧赢得选票,商人利用顾客的恐惧赚钱,媒体利用读者的恐惧提高发行量……格拉斯纳引用冷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话说:“能让群众动容的只有恐惧,而不是爱。”
格拉斯纳说,这些“虚幻的和夸大的恐惧带来的只能是苦日子”。不久前,《洛杉矶时报》有篇社论说,SARS仅使全球不足400人死亡(当时的统计数字),还不如一个度假周末死于汽车事故的美国人多,但是它却造成了传媒的一种歇斯底里,传染数百万人,该文的作者称之为SAFS——severe acute fear syndrome,“严重急性恐惧综合征”,套用SARS的中国叫法,也可姑且称之为“非典型恐慌”。如果格拉斯纳日后再出《恐惧文化》的新版,这个“SAFS”可以给他做个极好的素材。
《科伦拜恩保龄》在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一首老歌《世界多美好》中落幕,画面渐隐,歌声绕梁,实在耳熟,于是我在抽屉里翻来翻去,结果在一堆口罩下找到这位老黑人的专辑。“我看见彩虹的颜色,美美地挂在天空,映着过往人们的笑脸,我看见朋友们握着手,互致问候……我听见宝宝们在哭,我看着他们成长,他们将学到更多,多过我平生所学,我暗暗地想啊,多么美好的世界……”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3.6.4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