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设只有立足本土,才能拥抱世界
3月3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制度文明,中国视角”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顺利召开。来自首都政治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界的约30位中青年学者和部分党政政策研究机构的嘉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潘维教授新近出版的新著《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就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脉络、构建具有中国学派特点的政治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治研究中心强世功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中国应大力开展比较政治学研究,突破过去简单引进和学习西方比较政治学理论。潘维教授的新著注重政治的文明视角,在潘维教授的视野中,政治与社会高度相连,所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社会基础产生,政治文明都能够在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找到根基。
会议分上下半场举行,分别由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秘书樊鹏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章永乐副教授主持。讨论中,学者们对潘著的创新之处寄予了充分肯定。潘维教授在研讨会的最后致辞中感谢了与会学者对新著的宝贵评论和意见,他介绍了自己写作的体例和初衷,并且对比较政治学的源流和部分概念进行了说明。他指出,在后现代时期,中国的制度文明能否在世界文明大融合趋势下获得新生,这取决于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中国政治学者当下情境中,有责任纠正思想界的解构趋向,他呼吁青年学者需致力于写作具有中国视角、中国话语特点的政治学理论谱系,理论建设,只有立足本土,才能拥抱世界。
《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潘维教授将这本著作的内容形容为“后现代的政治常识”,这本书通过划分物质、精神、制度三种文明,结合农牧、制造、服务三种生产方式,从人类不同区域文明演变的纵向历史大视角,从人类“产业”诞生的三大古文明为起点、到中古,到近现代,再到后现代,探讨了人类社会政治与制度文明。该书还以当代政治的争议话题为材料,以定义简介的基础概念为关节,作者试图构筑以“文明”为骨架的长链条因果关系,试图为“中国视角”或“中国学派”的政治知识构建一个独特理论框架。这本书语言通俗,概念简明,又明确指向具有中国视角的理论创新,出版后迅速已在社会科学领域引发热议。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