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大学出版社《留住美丽乡村》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北京大学出版社《留住美丽乡村》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5-02-02 08:54:24  来源:北京大学出本社 
 

    由农业与农村社会学家,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研究团队对乡村价值的研究成果《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月23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共同主办的《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出版座谈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部、文化部、北京市农研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三农”问题专家2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朱启臻教授从写作与出版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写作特点和意义等三个方面对《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进行了介绍,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朱启臻说:“进入21世纪后,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就业转移,一些村庄老龄化现象严重,耕地荒芜,人去宅空,基础设施落后,留守人口精神空虚,中国乡村出现了凋敝的趋势,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社会价值问题。如何保存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如何让乡村居民实现从传统生活到现代生活的转型,像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生活方式?如何理解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诸如此类,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并且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有着动容的表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强调,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可以说,习总书记讲话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发现乡村价值奠定了政策认识基础。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研究和倡导保护乡村的信念,促成了《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一书的出版。”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热烈发言。对生态文明有二十多年研究的张孝德教授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社会责任和感情的著作,他动情地认为乡村生态文明的根。他说:“乡村逢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以往对农村的看法都是站在西方城市的角度看待中国乡村,而这本书则是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是历史的、文明的视角。中国的乡村是活的生命体,不能用纯粹的理性思维去看待,而是要用情感,本书是朱教授用脚做学问的成果,字里行间处处包含着对乡村的情感。在学术上,本书既能让农民读的懂,也能让学者看的通,这种系统研究乡村价值的方法,为我们的农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中央党校的徐祥林教授高度赞扬了书中生态文明的理念,并且反思了西方经济学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指导偏颇,对书中提到的"拆村"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拆村确实引发了诸多的问题,这种动力和风险来源于我们行政村的体制,要保护乡村文化应该从改革行政村体制入手。并提出要通过农村内部社会的结构调整,实现乡村发展要素的全新整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党国英从"平衡性"的角度做了分析,他认为目前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存在着情绪过激的问题,一部分认为乡村没有价值应该都拆掉,另一部分则认为所有的乡村以及乡村的一切都该保留。而朱教授的研究主张要达到一种平衡性,实事求是的论证了乡村值得保留的东西和需要发展改变的方面,提出了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北京市农研中心研究员张英洪认为,《留住美丽乡村》一书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揭示了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引起人们对乡村价值的关注;其次,体现了当代三农学者的对乡村的情感,引起人们对乡村存亡的共鸣;其三,体现作者的社会责任,作者用一种反思现代化的视角,引领我们进入后现代的思考。他认为当前社会的危机,包括生态危机,人口危机,文化危机,健康危机,尤其是农民的基本权利危机,未来的乡村建设应该是把乡村居民的权利保障放在突出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春光认为价值的理念很重要,他认为理念关系到民族的走向。未来农村发展其实是现代和传统如何兼容的问题,《留住美丽乡村》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农民应该是文化的主体,然而现在的乡村社会即使是乡规民约都已经不再是内生的,而是千篇一律的模板,甚至在网上抄。中国不仅乡村有问题,城市建设也有问题,留住乡村,也要留住城市人的乡愁。

  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致力于乡村文化修复,她认为“《留住美丽乡村》可以作为乡村建设行动者的行动指导参考书。乡村文化应该要实现再生,农民的信心需要修复,活力和能力也需要要修复。该项研究对乡村价值的探讨十分有意义,现代社会正处于一种价值观和审美观错位的状态,所谓的时尚是缺乏文化意义的,乡村的文化和价值需要重新去塑造,需要进行一种价值宣传,发展新知识经济,而不再是数字经济。”

  中国农业大学熊春文教授则认为:“三农的研究是对于西方文明反思的基础上,理解西方工业文明是研究的前提。西方乡村社会研究分为形式主义的传统、实证主义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从学理上讲,本书属于实证主义传统。是接续梁漱溟、费孝通的研究传统。在中国没有乡村和乡绅,中国文化的根就会断掉。学界应该在朱教授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乡村研究理论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指出:“朱启臻教授的研究从《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到《生存的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与政府责任》,再到今天的《留住美丽乡村》,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这“三部曲”是一项系统性研究,步步深入,深刻反应了当代三农学者对乡村的深层忧虑。在这个时代要回望乡村是因为追求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已忘了乡村,三农研究反而被冠名为‘乌托邦的幻想’。乡土文化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构成了农民生活的基本骨架,《留住美丽乡村》一书把对乡村的想象和经验认识赋予了理性的内涵,用大量鲜活的案例证明了乡村的价值以及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一般的研究都是承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而优秀的研究要干预着未来,这项研究的立足点正是对未来一种积极的理性的推动。”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魏玉栋处长,对《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该书在内容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这一根本性问题,是一本重要的美丽乡村理论研究著述。这本书由问题入手,从村落的起源讲起,而后有理有据地去阐述乡村在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不仅提出了乡村的价值,更着重去探讨这些价值存在乡村的什么地方,以何种形式存在,甚至试图去回答如何去挖掘和保护这些价值,观点明确,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诸如“在乡村发展中传承乡村价值,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保存传统”“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要在乡村与城市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真谛所在”“不知道根之所在,也就难免出现各类的伤根行为”等等书中提出的很多好观点非常重要,而且与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初衷和目标完全吻合。在形式上,《留住美丽乡村》运用群众语言、大量生动事例、丰富出版要素,是一本“三农”理论研究论著的范本。

  北京大学出本社耿协峰编审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责任和感动的著作,编辑人员深深为书稿内容所吸引和打动,《留住美丽乡村》的出版使作者和编辑对乡村情感的共鸣,也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与会者认为乡村作为文化宝库,还有很多有价值的领域等待发现,需要动员更多的有识之士关注乡村,关注乡村存在的价值。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使乡村文明得到同步的发展。
 



  来源:北京大学出本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01.13 16:42:09)
  • 北京大学出版社《波斯纳法官司法反思录》获“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殊荣 (2015.01.12 15:30:19)
  • 北京大学出版社《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2014.12.30 10:22:08)
  • 北京大学出版社《原则与妥协》增订再版 刷新美国宪法史研究 (2014.12.26 9:31:12)
  • 北京大学出版社《CCL领导力开发手册》(第三版)新书发布会举行 (2014.12.18 9:39:09)
  • 《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2.17 14:41:29)
  • 北京大学出版社《CCL领导力开发手册》(第三版)新书发布会暨“全球领导力前沿理论与实践”讲座隆重举行 (2014.12.15 13:44:10)
  • 北京大学出版社《三国名将》作者方北辰:诸葛亮被严重神化 (2014.12.12 13:49:53)
  • 《不知死,焉知生:法医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2.05 11:49:27)
  • 《科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2.01 16:32:15)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