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茶艺师现场泡制三种茶

高级茶艺师、喜舍器主人王晶正在为大家泡茶(张卓君摄)

高级茶艺师王志强正在沏泡福建九窨针王茶(张卓君摄)

扬州学者,茶艺培训师周爱东正在为读者分茶(张卓君摄)
《茶之路》主创团队分享“我们喝的茶从哪儿来” 近日,由扬州晚报和扬州茶文化艺术协会联合主办的元宵茶会暨《茶之路》分享会在小盘谷举行。《茶之路》主笔、《生活月刊》特约编辑茶小隐,《生活月刊》图片总监、《茶之路》摄影师马岭,《茶之路》编辑、《生活月刊》编辑主任夏楠为近百位读者分享了近一年8个月跨越八省三十多个茶区的“茶之路”。

《茶之路》主笔、《生活》月刊特约编辑茶小隐(张卓君摄)

《茶之路》摄影师、《生活》月刊编辑主任马岭(张卓君摄)

《茶之路》编辑、《生活》月刊编辑主任夏楠(张卓君摄)

《茶之路》编辑、《生活》月刊编辑主任夏楠分享台湾茶人吕礼臻老师的故事(张卓君摄)
“一次晚餐后,大家围绕着新上的茶,展开了讨论。”夏楠先为大家讲述了出版《茶之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的原由,“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喝的茶来自哪里,哪些地方盛产茶,这些茶安全吗……”
最初只是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生活月刊》派出编辑记者,茶小隐作为专业茶人加入,开启了一年8个月的“茶之路”。他们跨越八省,三十多个茶区,翻过四十余座大山。
《茶之路》这本书中,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茶地、茶人、茶事。我们看到了四川崇州孑遗的古茶树,了解了蒙顶黄芽的制作,更知道了“凤凰山的守护神”黄柏梓伯伯等各地的茶人。
分享会上,茶小隐、马岭分别讲述了文章及图片背后的故事,重温了那段不平常的寻茶之路。

《茶之路》主创团队分享创作故事同时茶艺师为大家沏茶(张卓君摄)

现场观众正在认真品茶(张卓君摄)
茶艺师现场为读者泡制茶小隐特地准备的三种茶
分享会讲述茶路上的茶人茶事,而为了能够让分享会现场读者真切地品尝到真正《茶之路》书上的茶叶,茶小隐特地带来了书中介绍的三种茶:唐望的紫珍红茶,陈成忠的九窨针王茉莉花茶,吕礼臻的台湾佛手乌龙茶。扬州茶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著名学者周爱东,高级茶艺师王志忠、王晶、姚欣特地泡制,让在座的读者品味了三种不同的茶,伴随着茶之路创作故事的分享,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用味蕾感受到茶农们对茶叶品质最原始的坚持。另外,主办方还特地准备了精致的茶点,供大家享用。
活动的最后环节是读者的互动提问。来自镇江市特殊学校的女教师徐彬问,《茶之路》会不会有后续报道?茶小隐和夏楠表示,茶文化已成为国内许多杂志关注的热点,《茶之路》只是一个框架性的阐述。茶之路还会继续走下去,也希望读者们能够提出一些线路建议,尤其是那些不被关注的,即将被茶叶的机械化所淹没的手工茶区。而且后面还会再继续出书,更加侧重讲茶的文化和故事。
也有读者问,在许多名茶价格一路走高的情形下,普通的老百姓该如何喝茶,喝什么茶?对此,茶小隐认为:“高价茶除了炒作,与其种植及制作的成本高昂也有关系。普通爱茶人,选择自己喝得起、喝得舒服的茶即可。”

现场观众提问(张卓君摄)

现场观众提问(张卓君摄)

《茶之路》摄影师、《生活》月刊编辑主任马岭为读者签名留念(张卓君摄)

主办单位扬州晚报向嘉宾赠送雕版印刷羊年新春礼品(张卓君摄)

元宵茶会暨《茶之路》分享会集体合影留念(张卓君摄)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