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 - 数字 音像 电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数字 音像 电子
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
作者:张宏森
2015-06-18 09:31:1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为期9天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月13日晚拉开帷幕。6月14日上午,在电影节首场金爵电影论坛“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作了主旨演讲。

    我们以电影的名义聚集在上海,以电影的名义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也有了越来越多以电影名义举行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始终保持一双慧眼,保持一颗电影的初心,很容易发现,电影节其实并不是明星盛宴、也不是豪华聚会(party),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新闻话题。电影节的本质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华的激发和人才的涌现。而这一切都要落到电影作品上来,因此,好作品永远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刻、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什么样的场合与讨论当中,只要以电影的名义发言,以电影的名义来行动,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共同的、光荣的目的地,那就是拿出好的电影作品。

    内容属性是电影的黄金属性

    在互联网概念之前,世界电影已经有了120年历史,早就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那是人们对电影观看、对电影评价、对电影感受和交流的心灵之网。今天,面对因特网,这两张网络应该怎样更好地重叠、更好地相加?这是今天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电影创意往往是作者的个人行为,或者说电影人的小圈子行为。当今天拥有了互联网时,在这样一个巨大广阔的平台上提供了信息最广泛的交流、思维最大面积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发,以及讨论最大范围的展开。所以说互联网平台为今天的电影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互联网+”,首先加的是电影的创意。希望电影创意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在更大的信息碰撞、更多的思想交流、更强的智慧激发和更广泛的讨论空间里,让创意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力量、和观众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

    互联网有大数据、有云计算,但是互联网再有怎么样的数据之大、有怎么样的计算之云,也无法计算出人生图景中的诗意,心灵和情感才是诗意的发源地。然而,借助互联网更多的数据统计、更多的计算方式,有可能使我们创造更多的心灵交流和情感碰撞,从而让人们有机会找到更广阔的诗意,找到更丰厚的心灵栖居,这是“互联网+”与电影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一定不可丢弃电影内容的黄金属性。

    创新永远是电影的生命所在

    讨论电影产业升级永远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120多年的电影历史,是创新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历史。80年前的上海,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我们看到了很多风起云涌的创新和变化;40年前的北京,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强烈推动。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才一直涌动着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产业升级,向我们提出的崭新命题,就是创新。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充分调动,人人参与、人人平等对话的历史契机中,在电影话题和现象电影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电影语言、电影叙述系统、电影文本,也要与之与时俱进地发生进步和变化。

    今天电影面对互联网,就如同当年默片面对声音、黑白面对彩色、平面面对立体、传统特技面对CG、一般声音面对全景声,我们面对崭新的工具和材料,也面对工具和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崭新思维。中国电影语言形态只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当中才能获得电影新的生命力。

    要认识到电影和观众是骨肉关系

    中国电影实现了12年的全面产业化改革,电影的各项数据和指标都有迅猛提高,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但是电影人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数字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观众赐予我们的。在一个个冰冷数字背后是一颗颗火热的观众的心,电影要在感恩观众的基础上永远和观众保持血肉关系。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世界观众,就没有世界电影。这个规律无论怎样论证也难以逃脱。

    互联网已经进入电影业,希望利用互联网更大程度地调动观众进入电影院的机会,在线选座、电商售票、网上营销等很多服务模式正在出现。在未来的互联网不断活跃和推进当中,相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来方便观众、来满足观众更高更新的观影需求。

    与此同时,电影人也要珍惜互联网加入对观众进入电影院的能量激活。观众是衣食父母,这是我们讨论电影的一个根本前提。

    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今天,在中国电影广阔的界面上,活跃着太多难以数计的年轻人。他们不仅仅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专门学科院校,还包括来自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等很多院校的跨学科、跨领域人才,他们正在进入电影业,他们的创意和所形成的工作系统、他们对电影所怀抱的远大理想,都将会有力地改写中国电影的未来。

    我们也看到太多的工作室、太多的新型公司、太多崭新的电影个人,正在涌现出对电影无限的激情、智慧与活力,这就是我们创新的平台、创业的平台,为电影的未来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电影人才强,则中国电影强。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头上的星空就是要把电影产业作得更大更强,只有足够的产业才能支撑足够的创意和智慧,支撑足够的多样化、多类型、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牢记心中的道德,当中国成为电影产业大国和产业强国时,我们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电影文化尊严、电影文化规格,一定要有对世界电影作出中国独特文化贡献的信心和力量,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抵达中国电影光荣的目的地。(本文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2015-06-1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参与投资拍摄的《枪侠》入选东方电影频道年度十佳电视剧 (2015.06.11 8:21:08)
  • 互联网巨头全面进军电影产业 (2015.05.11 15:06:44)
  • 电影走红,青春文学出版能否同步走高? (2015.05.06 9:12:27)
  • 互联网介入、新技术跟进、国际化拓展——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加速度” (2015.04.30 11:09:51)
  • 《世界电影史》(上、中、下全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04.14 9:18:05)
  • 微电影版权意识愈增强 (2015.01.28 11:19:14)
  • 北京大学出版社《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 (2015.01.26 16:33:30)
  • 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15.01.26 12:35:19)
  • 电影与图书位居文化消费前列 (2014.12.19 10:45:02)
  • 第二届北京怀柔国际青年微电影季启动 (2014.11.21 14:48:53)
  • 更多...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