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7月8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大博雅讲坛共同主办的“激活传统:历史经验的当代叙述研讨会暨《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赵柏田)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成纪,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黎明等学术界、评论界、出版界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主持本次会议。

在与会专家看来,在工作、休闲、娱乐都越来越“速食化”的现代社会,如何可以适当地放慢节奏,静下心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诗意,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恰为我们提供了古人的生活美学和生存智慧。
《南华录》作者赵柏田长年浸淫于历史虚构和非虚构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及“中华书局·知识分子系列”多部,关注近代中国转型及知识分子命运之余,一直有个“明朝情结”。在《南华录》之前,曾出版有书写明朝三百年知识精英浮沉的《明朝四季》。从权力场中的冷酷倾轧到个人艺术化生存的自我救赎,《南华录》正可作为前者的对位来读。出没《南华录》书中的有文徽明、董其昌、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画家、曲家、鉴赏家,有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也有商景兰、薛素素、王微、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这些晚明时期南方中国的文人、奇士、才子、佳人以一种日常生活的存在形态一一登场,只是这种存在无关乎柴米油盐、婚丧嫁娶,而是与艺术、与美学、与艺文息息相关,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说艺术的生活化,这条美学原则在他们那里发挥到了极致。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认为,当下的中国历史叙事一方面存在 “戏说”的不良倾向,一些通俗性的历史叙事作品为了迎合市场,将历史剧场化、娱乐化,消解了历史应有的教育意义和正面价值;另一方面,存在着“过度解读”的问题,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海外作者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写中,虽然这一类作品的方法和角度比较新颖,能够从文化学、人类学、政治学的角度切入历史,提供给读者新的解读和思考,但有时用力过猛,结果往往是隔靴搔痒,偏离历史书写的本相。而本书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出了对于历史事实本身的高度尊重,写作态度非常严谨;然而,在冷静、客观的笔法之外,作者没有回避自己对于笔下所书写的这段历史的倾向和态度,他笔下的这段历史,呈现出了美好和古雅的另一重面相。他描写的那些明代南方文人的趣味,仍然能够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提供精神的养料。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成纪认为,本书所写虽是古典时代的人和事,却能够丰富和安定当代中国人的内心。书中所展现的那种简约、闲适、智慧的生活方式,那种中国式的风雅,既是对乡土中国的一种历史追忆,也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晚明时期的南方文人,创造了一种风华而又奢靡的唯美的文化,无论是园林、昆曲还是书画、古物……也许格局不大,但却是能够安顿人的心灵的。书中的那些晚明时期南方中国的文人、奇士们与同时代抱有家国情怀的政治家、行政官僚们,构成了儒家中国传统的两翼。他们的身上,更多地呈现了一种个体意识的觉醒。在一个动荡、混乱、危机四伏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他们正是借助艺术和美来追寻心灵的自由、实现对人生的滋养和救赎。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他们所欣赏的那种精致和唯美的文化仍然能够带给现代人以抚慰,可以说,对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来讲,越是美的东西越有力量,越能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支撑。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认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先锋文学写作到今天的历史叙事,作者赵柏田找到了属于他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创作笔法的现代性和古典的趣味性、内容上的智识性和意蕴的美感、对古人的“同情”式理解和现代视角的批判和观照、不动声色的“客观”笔调和内里深沉的抒情底子,这些看似相互牴牾的特征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作者有一种和古人对话的愿望和能力,正是在对古人的生活事件和心态的重构当中,他把握到了历史的真精神。
在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张黎明看来,《南华录》给了所有秉持文化理想的出版人和媒体工作者一个有力的提示,正如围绕着它的这场首发式的标题所揭示的:我们的历史叙述,应该把什么样的传统在当代加以激活,带给读者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中国人有着非常优秀的历史叙述和历史阅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很大程度上也是藉由一代一代的历史叙述文本才得以传承,并与现实生活的诸种合力一起塑造中国人的心灵。《南华录》挖掘了中国历史深处的美和诗意,我们的先人们,他们曾经那样风雅地生活过,在大地上真正诗意地栖居过,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他们对美的鉴赏力、他们把艺术点化为日常生活的能力是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所无法企及的,然而却是我们可以去向往和追念的。我们也许回不到那个古老、安静、缓慢的乡土中国,但是,我们可以在内心保留一点对抱朴守真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我们可以适当地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体察生活和自然当中的美和诗意,这也许是今天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