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面流传着一篇这样的文章:“一套还没被卖疯的书,它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出于朴素的目的,我打开了这条微信,在看完这条“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的微信推送之后,我决心走入预告的场所——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的307会议厅。这里有一场名为“法政速成科与中国”的学术演讲,在这个因为北马而导致从苏州街到北京大学都要堵上半个小时的首都秋日午后,包括李贵连、杨一凡、孙家红、许章润、贺卫方等诸位知名学者将在下午一点半时汇集于此,共同开始一场持续五小时的长时对谈。

众位学人济济一堂
吃了一次日式洋快餐?
一席学人鱼贯而入,纷纷列席于长桌旁。长桌上摆放的正是此次沙龙的核心议题:《法政速成科讲义录》。“速成”与“讲义”两词的组合,不免引发关于不扎实的联想,然而本套丛书编者之一的李贵连的发言很坦率地起到了“祛魅”的功效,他直接地提到:“我对法政速成科的看法就是一个快餐,中国整个法学就是吃这日本快餐吃起来的。不知道我的这个说法对不对,但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这些人回来以后把日本的东西搬到中国来,这不就是日本快餐吗?”那么,顺着这个说法,这一百余年的光景已经过去了,这套日本舶来的快餐消化得怎么样了呢?

李贵连先生老而弥坚的姿态
消化快餐的一百余年
既然本套丛书的编者之一李贵连先生开门见山就抛出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么中国法制这一百多年来的“速成”之路,步调如何,态势、现状怎样,都将为列席的学人们留足了充实的讨论空间。读者若从自己个人的生命体验中去判断快餐一物,想必也能对其营养成分不均衡这一特点感同身受。
对于这舶来的日本快餐,《汉语法学论纲》的作者许章润先生不遑多让,他借用《马关条约》之后一位驻扎于北京的日本密探向国内传回的一条消息——“今日清国战败,必将重蹈当年黑船来日本之后举国悲情而奋起直追之情势,值此之际,日本应该敞开大门,利用同种同文之便利,积极培养清国人才,以便将来中国的立法和政治尽为吾国所掌握”以表明当时之际中国法制颇为被迫而又必要囫囵吞枣这日式洋快餐的扭结心态。而这快餐吞下去后百余年之际,章润先生又一针见血地指明如今沙中建塔之“空投”理论频繁出现的怪状,这一判断不但凸显了《法政速成科讲义录》这套书的出版及所反映的李贵连先生这一辈学人及其培养的弟子间薪火相传的人文学科传统之难能可贵,亦将整场对谈的思维浓度压缩到了一个新的向度。

许章润先生在会场谈笑风生
张冠梓先生接上许章润先生的“玉”,论及了快餐中值得消化的成分:日本面对现代化的态度。本土文化对于一种外来文明的接驳,拒斥的可能性是更加显然的。而日本在面对现代化所展示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也是在其国内历经派际间激烈的论战之后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显著倾向。而从《法政速成科讲义录》这套丛书中所能够观照到的以梅谦次郎为代表的日本一众学人在治学上所展现出的谦卑与严谨,也确实展现了这套“速成讲义”的历史及学术价值。
有哪些消化不良的部分?
快餐之内,值得诟病的成分也不容忽视。如尤陈俊先生就提及了不少前往速成班学习的青年其实抱有“曲线做官”、以速成的方式完成学业以换取功名的目的。而李在全先生通过铺陈详尽的史料将这个问题做到了放大的功效,他将“中国近代法学受日本影响非常大”这一笼统的命题做了具体化的处理,通过结合分析公开史料与私密史料(如学生日记)的方式,判断、追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式及知识结构。而出乎意料的是,原先以为的这些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肯定是一个“新人”。然而这些人在日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看中国书,尤其是阅读古籍,这样的阅读结构确实让研究者很难具体地理解这些法政新人新到什么程度,又旧到什么程度。其中特别提及一例:一位1905年去往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首先读了一个预科学校,后来不得已要学法科,便考取了明治大学的法科专业。而他不喜欢念法科,但也要念三年,这三年间的考试往往便是依靠突击背讲义得以通过。

李在全先生的史料铺陈令人眼前一亮

广西师大出版社副总编辑汤文辉先生论及出版本书的理念追求
无论是从局内还是自谦的局外视角来看待百年前法学界的这顿日式洋快餐,这套《法政速成科讲义录》都在这场对谈中锚定着其核心的含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汤文辉先生也在对谈即将结束之际从一个出版人的视角表达了这本书的价值屹立之所:通过去做那些看起来最基础、实则最难做的事情,去完成那种亟待发酵但也是毋庸置疑的价值。这样的理念如若上升,则可与李贵连先生、孙家红先生所编纂的《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及其所展现的中国人文学者薪火相传的学科传统中最值得敬佩的部分形成价值观上的汇合。

贺卫方先生慷慨激昂地陈词

孙家红先生屡次谦虚地表示这套书得益于李贵连先生

徐立志先生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