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关学的精神——简评大型学术丛书《关学文库》西北大学出版社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关学的精神——简评大型学术丛书《关学文库》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任保平
2015-11-12 10:12:58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大出版社马来社长是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出版人,他近年来组织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的好书,与马社长相熟。马社长知道我喜欢书,每逢出了好书,都会送我一读。最近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系列书籍《关学文库》,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共计40本,47册,2300万字,由老校长方光华教授与我大学时期的老师刘学智教授主编完成。这部著作拿回来,摆满了我的书架,国庆长假正好可以阅读。在这部书中,我首先阅读了赵馥洁先生的那本《关学精神论》。

  赵馥洁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是开拓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建构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和演变历史,其代表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与赵先生交往不多,但是由于喜欢并熟知中国哲学的原因,读过赵先生的许多书。赵馥洁先生的那本《关学精神论》是作者多年从事关学精神研究的结晶,这本书由关学的基本特征、关学精神的哲理意蕴、关学精神的人格境界三部分构成。关学的基本特征是总论,后两部分是分论,分别从哲理的精神气象和哲学人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论述了关学的精神。
关学有狭义、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关学指北宋时期由张载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广义的关学指由北宋张载所创立的,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从北宋张载到清初李二曲七百年间,经过二十多位学者薪火相传地学术探索,形成丰富的学术成果,培育了独特的关学精神,为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总论中,赵先生把关学的精神概括为:(1)“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张载是一个有自觉的学术使命意识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是对自己哲学的学术使命的高度概括。哲学家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2)“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 张载的哲学是自己经过几十年的探求、体会出来的。他自称“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朱熹也说:“横渠之学,是苦心得之”。(3)“崇礼贵德”的道德理想. 张载认为“知礼以成性、性乃存,然后,道义从此出”。这就把“礼”和“德”贯通了,由“崇礼”引申到“贵德”。从这一认识出发,他提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赵先生认为“崇礼贵德”是关学源远流长的传统精神,虽然不同时期的关学学者,强调和侧重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其以礼为制、以礼教人、以德为先、以德为本的思想主旨都是一贯的。(4)“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张载为学却不尚空谈,而是“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乐兵刑之学”,有着鲜明的求实作风。在他看来,治学讲学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从宋末至清初,关学学者们无论是入仕为官,还是著书讲学,都表现了求实尚用的可贵精神。(5)“崇高节操”的人格追求。关学学者,大都治学与做人并重,努力把真理追求和人格追求相统一。他们不但在学术研究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砥砺节操、锻铸人格方面,为学人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赵先生的书非常的好读,思想深刻,语言活泼,文字优美,他把中国哲学研究到了化境,关学几百年的演变,被他概括的非常精炼。同时老一道学者的文学学术修养非常的好,在第三部分关学精神的人格境界时,对每一个人物都用一首诗词作为开篇,读来脍炙人口。
读完该书,对关学精神有了总体的把握,从而也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人精神所感慨,关学的确是博大精深的,影响深远的。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以关学代表人物,清末关中大儒,蓝田牛兆濂为原型而写的。咸阳的关学代表刘古愚的思想影响了于右任和张季鸾,杨虎城也深受关学思想的影响。

  杜甫的诗写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关中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传承关学的精神,为万世开太平。但是我掩卷深思,在目前我们总结关学精神时也还需要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此影响巨大的关学近现代以来为什么衰落了,关学为什么没有传人,关学精神的现代性在那里?这些也可能是需要我们深思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