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学文库》首发式暨研讨会现场照片(李国庆摄)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贺信):
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创立的关学,是传统儒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学术流派。关学上承孔孟之志,融合佛老之学,其所蕴含的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文化传统,不仅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关学文库》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我国第一部对历代关学基本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也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精品工程。《关学文库》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了解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鲜明特色和理论贡献,更有利于面向未来,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次会议以“弘扬关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为主题,既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也是挖掘陕西文化资源、留住中华文化根脉的一次全新开篇。希望全省知识界、学术界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关学精神。
省政府秘书长陈国强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向会议致辞:
关学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前后延续八百余年,奠定了从北宋到清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意识形态。关学既有究极天人的造道之学,又有慷慨激切的治世之术,特别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古今众多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所以研究关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价值理念,挖掘和阐发陕西地域思想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关学思想,是一项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工程。对弘扬国学,塑造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关学思想以及实际创始者张载的诞生地,陕西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好。
历时八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和作者们系统整理了关学基本学术文献,编纂完成了这套47卷,长达2300万字的《关学文库》。这是中国首部关学文献与关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填补了自南宋学者吕本中提出“关学”概念以来,八百余年全方位梳理与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汲取历史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这套丛书必将成为传世精品。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关中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关学文库》的出版更是有了让大家了解陕西气势恢弘的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 著名史学家、文库编委会主任张岂之教授的主旨演讲:
《关学文库》这套丛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关学文库》从文献上看,基本整理齐全。关学遗存丰富,这次出版的《关学文库》使珍贵的关学文献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整理,是真正的关学全书。第二,不仅对关学的创始者张载进行了深化研究,而且对关学精神进行归纳总结和全面论述。这不仅使《关学文库》的文献整理部分系统化,而且让学术研究部分也具有创新性。第三,《关学文库》由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两部分组成,共47卷,2300余万字。把《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的编辑方式结合当今的时代特色加以发展、加以创新、加以提升。把文献整理部分力求全,学术研究部分力求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而且对人有教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编纂方式的传承与发展。
文库组委会、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徐晔:
《关学文库》从立项论证,组织编纂到出版发行历时八年。这八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及编作者们秉承关学宗师张载“继绝学,开太平”之精神,基本完成了对我国第一部历代关学历史文献的系统整理,在关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重建了关学的历史地位和精神谱系。第二、填补了全方位梳理和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关学文库》是一部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与使命的大型丛书。体现了文献性、学术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第三、彰显了关学、理学转型的典范性意义及当代价值。关学作为影响全国的学术流派,是宋以后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精神、核心价值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奠基者,塑造了直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胸襟。全面加强对关学的研究,对汲取历史智慧,应对西学挑战,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关学文库》编委会副主任赵馥洁教授:
《关学文库》的出版实现了陕西省学术界自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殷切夙愿和长期期盼。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的《关学文库》,经过五年的辛勤工作,精心编纂,终于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盛事,是陕西学界文化建设的伟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座精神丰碑。《关学文库》的出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为拓展和深化关学和理学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新的史料基础。第二、为吸取关学的智慧建立了文献元素。第三、为弘扬关学优秀精神提供资源宝库。第四、为拓展对陕西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确立了新的基点。《关学文库》的出版一定能进一步拓展对传统文化继承、研究和弘扬的领域,成为传统文化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探索和研讨,必然会形成陕西传统文化开发研究的丰硕而重大的成果。
《关学文库》总主编刘学智教授:
《关学文库》在编纂过程中以借鉴前人在文献整理上的丰富经验,坚持学术史研究指导下的文献整理为指导思想,始终注意将其与关学学术史紧密结合,注意考察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特征、用语环境、人文风貌,坚持以“全、准、高”为努力方向。所谓“全”,第一、是《关学文库》中所涉及到的关学学人要有较强的覆盖性,使重要的关学学人尽可能不被遗漏,整理出的文献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关学史上主体的面貌。第二、是对关学史上一些重要学人个案的文献也力求收集齐全。所谓“准”,就是在文字校勘,标点断句方面做到准确,努力把错误降到最少。所谓“高”,则是力求高标准的要求,遵循古籍整理的传统做法:繁体字、竖排版、对专有名词做下划线处理。西北大学出版社及编作者们正是以《关学文库》的文献整理部分具有一定的深度,学术研究部分尽可能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作为目标进行精心编纂这套大型丛书的。
《关学文库》总主编方光华教授:
《关学文库》和很多文库不同,它不仅有文献整理,而且还有一些研究性的著述,这些著述提出了诸如:关学是理学思潮中的一个学术流派;关学是理学一个重要的奠基者;关学推动了洛学的升华;关学对诸子理学的反思;关学对王阳明的学术有所发展;关学对理学的反思很有特色;关学在近代转型的时候是非常有建树的和关学是具有独特气质的一个学派等关于关学的一些基本论点。《关学文库》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对关学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根据学者的认定,关学代表人物有两百多人,现在留下来的著作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保护、整理以及研究与传承,这只是刚刚开始。
《关学文库》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出品人、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马来编审:
八百年的关学历时,2300万字难以言尽,然编辑们始终保持着“夕惕若厉”“戒慎恐惧”,为存亡继绝的“忧勤”和“审慎”意识,即便如此亦难以使之尽善,大家以古人为己之学相互勉励。深度校勘中的专用名词划线,检验和锤炼着编辑们的学识,需要字斟句酌,遍览史书,在校雠中勘误,在稽疑中辨白,曾经的几个月里,他们不分昼夜,沉浸在书稿的编审中。文献系列十余部书稿编辑校改的批注,密密麻麻,浸透着编作者的汗水,也是编作者砥砺前行的活素材。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是《关学文库》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29位学人26部文献(33册)构成《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关学学派的学理和精神统绪借此“条贯秩然”,得以呈现。关学学人学术思想的个案研究,与以关学精神、关学思想史、关学学术编年为主题的综合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展示了北宋到清末民初,关学传衍的精神谱系和思想学术特征。
这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五年,也是践行关学精神的五年。五年的协作攻关,填补了自南宋吕本中提出“关学”概念以来,关学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的空白。关学同其他学派一样,是一个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的形态,关学学术研究将因此系统开拓。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关学文库》作者代表林乐昌:
张载为后世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其中,最具特色并能为中华民族留下永久记忆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张载重视仁爱的宇宙根据(所谓“乾父坤母”),并在《正蒙·诚明篇》中提出“爱必兼爱”的大胆主张,以谋求平等之爱。他把宇宙视做一个大家庭,一切人或物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二是“横渠四句”的太平理念。“横渠四句”的前三句,都意在为社会奠立长久的精神文化根基,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是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经典表述,也是最具中国风格并影响至今的大国和平理念。三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命题既具有精神境界意义,同时也蕴涵了古人对社会秩序和自然伦理的诉求。可以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学史上天人之学的重要理论源头,是今天理解“天人合一”命题的重要依据。
这些遗产,是张载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大贡献。我相信,这些贡献仍然可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关学文库》作者代表王美凤: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五年时间,转瞬即逝。《关学文库》是一个能够带动学术开拓和发展的大项目,它的出版必将带来关学乃至宋明理学研究一个新的浪潮。同时随着这项大型项目的如期完成和《关学文库》的顺利出版,关学就像当年殷墟发现,培养了一批甲骨文研究专家一样,事实上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古籍整理学者。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秉承横渠先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投入到关学研究的事业中来,关学必将迎来它真正的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
《关学文库》的出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版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地域性和一致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三个特点。关学为天地立心的精神、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天下为一家的精神、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经世致用的精神影响深远,延续800余年。而过去哲学史界、历史学界总觉得张载以后,他的大弟子投身于洛学,所以关学衰败了。这套《关学文库》的出版,则很好的说明了关学的传衍不断,从北宋一直到明清。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学文库》的出版对于纠正过去哲学史界、历史学界对关学错误的思维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陈鼓应教授:
关学的开派祖师张载的思想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他以“爱必兼爱”的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他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心胸继承《周易》及先秦诸子的学说并吸收老庄的思想精华,然后经过自己艰苦卓绝的思考,自成体系。这正是《周易》生生不息的精神,也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张载及历代关学学人“为天地立心”的视野,“为生民立命”的担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襟与开放包容的关学精神,正是现代社会需要继承与发扬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研究员:
《关学文库》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的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份量厚重,影响深远。刘学智、方光华二位主编率领由陕西省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团队,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出色的完成了文献整理和研究任务。西北大学出版社精心编辑、精心印制、精心出版,才有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精品的问世。
《关学文库》以关学基本文献的整理为主体,上起北宋关学开派宗师张载,下迄清末民初关学后进牛兆濂,辅以《关学史文献辑校》《关学学术编年》,系统完整,脉络清晰,把800余年间关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荟萃一堂。源远流长的关学精神一脉相承,互相辉映。以文献整理为坚实基础,推出了当代学者的11部专题研究著作。其中,既有传统的年谱、评传,又有积极开拓价值的《关学思想史》《关学精神论》和《张载思想研究》等等。2300余万字的《关学文库》将文献整理与专题研究合为一体,对800余年的关学史进行了一次系统、完整的成功总结。 在中国学术史上每次成功的学术文献的总结和整理,都必然会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毋庸置疑,《关学文库》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必将成为深化关学研究的新起点。《关学文库》的问世,在关中大地上树立了一座威武的历史里程碑。参加文库编纂、出版的全体专家用他们创造性劳动的辛勤汗珠,在这座里程碑上镌刻下两行12个大字,第一行六个字叫做“深化关学研究”,第二行六个字叫做“弘扬关学精神”。深化关学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弘扬关学精神。因此,这座历史里程碑我们可以称之为弘扬关学精神的里程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史学会会长葛荣晋:
《关学文库》这套书对中国哲学史来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丛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西北大学出版社与编作者们在三位一体的领导模式下,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来做这件“为往圣继绝学”的大事。现在《关学文库》正式出版发行,对学术界,特别中国哲学界、中国思想界来讲是一件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大事。后续应该对《关学文库》这套系统的关学资料书进行研究,由资料整理进入科学研究的阶段。对张载关学的研究,要从人生境界和人生核心价值观方面去研究。“民胞物与”,字字千金,它为全人类设计了一个理想境界,构建了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要具有和谐、兼爱精神的世界。从这个角度去解释、研究、传承和发展关学可能是一条更好的途径。在《关学文库》的基础上,推出新的评传、新的成果,推动关学学术与关学精神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
从关学作为一个学派的角度,从时间性角度来看,这个学派同时带有一种开放、深层的意义。它是不断建构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还没终结,这也是《关学文库》编纂的意义,今天我们做总结性的工作,包括研究性的工作,也可以把它放在更长的历史角度来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也有它的独特性。从儒学的演化来看,他对人之成为人的过程做出了新的阐发。在这方面关学确实跟同样的宋代的“濂、洛、闽”等不同学派表现出不同走向,关学的内在意义也从这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主编李存山研究员:
“濂、洛、关、闽”的思想都有不同,更多是以儒学思想为本,共同承担了复兴儒学的使命。宋代以后,儒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这才使得“儒释道”没有紧张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学术结构。这为明代以后才能更多的去探讨“儒释道”相融合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到了明代之后,“儒释道”更强调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探讨“濂、洛、关、闽”的关系,既要看到它的相同之处,也要看到它的不同。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书面发言):
《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教授:
《关学文库》的编成和出版既是陕西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性学术研究的盛事,甚至也是当下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重建的一个大事。事关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问题,也事关学术研究和创新的问题。 《关学文库》注重把历史传承和开辟未来这两者结合起来。既是对关学史上文献的一个重要治理和保护,又关注这些文献的整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上以传递历史,下以开辟新学,内以提高世人修养,外以展现治平之道的作用和意义。
整个体系非常严密,规模宏大。关学文献遗存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整理,除了《关学文库》收录比较全以外,在当代的整理只有几种得到了重新的出版,系统性和完整性都不强。《关学文库》系统的收录了从北宋张载到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关学重要人物的文献,一共涉及了29位,把关学的传承体系呈现出来。
方法科学,组织得体。《关学文库》的整理研究双管齐下,既有关学文献的系统收录和整理,还编了集和传,对历史上人物的成就、特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尤其是像《关学精神论》《关学思想史》更能系统展示关学的特色,从点线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关学历史传承和发展演变轨迹。整套图书是求真求实,这里面收集了抢救性整理的大量的已刊、未刊的关学文献,加以精心的校刊,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非常周到。《关学文库》这两个体系为我们新的关学、新的学术体系、新的学术流派的诞生做了榜样。《关学文库》既是对前面学术的总结,也是对当代学术的创新。深入系统的总结关学内涵,尤其是总结张载这些思想特征,对我们当下的学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
《关学文库》是我最近看到的一部意义重大、规模宏大、质量上乘的大型丛书。这套《关学文库》完全达到了古籍整理“全、准、清”这三个标准。在选择人物、选择著作上面做到了“全”。对关学相关的文献,对每一个思想家、每一个作家的著作收集的非常全面,同时突出重点,很好把握了“全”与“精”的度。在编辑校对方面精选了底本与校本,综合运用了本校、它校、对校、理校,判断和处理都非常符合古籍整理规范,达到了古籍整理“准”的标准。在“清”这方面,《关学文库》框架结构清晰,按照学术史的思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古籍整理,展现了关学史研究的发展脉络。然而,从外观的角度,从排版、印刷、色彩与设计方面看,还要加一个“美”或“雅”字。或许对一般图书来说用“美”比较合适,而《关学文库》这套丛书既大气,又美观,让人眼前一亮,用“雅”才会更恰当一些。我觉得《关学文库》从古籍整理方面来说堪称是“全、准、清、雅”之作。
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
《关学文库》出版了,我从内心里感到喜悦。各位专家,各位教授辛勤的努力,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关学对陕西来讲,现在大家的讨论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性学术流派,这个意义非常大。《关学文库》的成功出版是一件大事,它凝聚了大家的辛勤劳动,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要把关学放在整个中国思想史这个大视野中加以系统研究,要将关学学术、理论以及思想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要培养一代关学研究新人。
《关学文库》的成功出版,对于关学的研究、宣传,尤其是在陕西,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关学文库》这些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思想史及关学自身的学术、理论和思想精髓进行系统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结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成果,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
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思想文化潮流,产生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经过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过滤,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维,他们的思想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张载,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抱负,创立了宋明理学中的关学学派,对当时的思想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张载和继承了他的思想学说精髓的后世关学家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开放包容精神、创新精神,成为赓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在文化基因。西北大学出版社历经八载、追求精品、很有担当、甘于奉献,《关学文库》这套书体现出了西北大学出版社的学术风格,同时也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和影响力。
最近总局在总结“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力戒浮躁之风,打造精品力作,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
《关学文库》不仅是陕西文化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成果。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学上的重要篇章,关学则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流派。它的传衍虽然主要在关中,但是影响远远超出关中,而具有全国性。
《关学文库》旨在对关学史上重要人物、学人的著作进行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套丛书看,洋洋大观,是迄今为止,最为齐备的关学文献集成。它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开拓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全套丛书总体设计非常合理,整个文献整理在个案研究的同时,还有关于关学史文献集校。就学术研究系列而言,除了重要的学人评传以外,还有对关学创始人张载深入研究的《张载思想研究》,有总论关学精神的《关学精神论》,有全面论述关学思想发展的《关学思想史》,还有从时空两个方向展现关学发展进程的《关学学术编年》。正如张岂之先生在总序中所说的,“这项重点文化工程的完成,对于完整呈现关学历史面貌,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彰显关学精神,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学文库》中包含解决当代人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也包含着调理社会关系,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重要内容。它的出版对弘扬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文化部原副部长郑欣淼:
《关学文库》不仅是文献整理的一个重大项目,而且是陕西,乃至全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关学是一个地域性的学术流派,但它的影响不是地域性的。一千多年来陕西人的文化、性格等的形成,与关学都有很重要的关系。《关学文库》的出版对陕西传承与发扬关学精华,促进陕西传统文化的转型、创新与发展,以及学术性的深化研究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 关学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奠基发展了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上,关学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的意义。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学文库》的出版恰逢其时,这不仅是陕西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盛事,也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对我们追根、溯源、找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执政,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