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编按】时代赋予学术出版诸多机遇,人们的深度阅读需求开始释放,互联网信息化的到来为学术出版展示了无限可能,学术出版的未来不仅是春天,更有可能是炙热的夏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
2016年1月5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百道网联合主办,《中国编辑》杂志社、壹学者协办的“第六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在京举行。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表、图书馆代表以及关注学术出版事业的学者及读者参加了此次年会。
此次学术出版年会的主题是“学术出版与学术市场”。学术出版是一个小众市场,市场份额并不大,但它对理论创新、传承文化、引导社会、教育民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张国春在致辞中表示,要发挥学术出版思想传播、文化传承的功能,离不开学术市场的拓展和培育。因此出版社要整合在市场中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培育健康的学术市场,同时也需要学术界共同促进。他从繁荣发展的角度指出,学术图书品牌是以图书出版质量为保证的,没有出版的质量学术品牌就无以支撑,要坚持好学术出版的本位和质量。学术出版不应功利化,社会效益始终是学术出版机构最基本的责任与使命。
谢寿光:拥抱中国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
谢寿光在演讲中表示,学术出版是专业出版的基本门类之一,处于整个出版产业的顶端,代表一个国家学术研究和出版产业发展水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学术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有赖于学术出版的繁荣与规范。他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学术出版面临诸多机遇:
一是学术产品的供应与学术产品的消费双向增长,尽管当下人口红利已经不明显,但存在着改革红利和人口消费的消费红利,国家和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服务有巨大的需求。
二是学术产品的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谈到当下的阅读现状,比较常见的观点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但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实体书店实现正增长,很多学术研究读物销量看好。这表明浅阅读与深度阅读是并存的。人们的深度阅读需求开始释放出来,数以亿计的中产阶层对学术出版物,尤其对满足其深度阅读需求的人文类的学术图书的消费支出占比将持续增加。
三是当代中国研究引发热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代中国是全球热门话题。
四是传统出版经过互联网的洗礼、淘汰,正在焕发着新生和活力,学术出版能力持续上升,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学术出版机构,已经具有与国际知名的学术出版公司进行合作和对话的能力。
对于学术出版机构如何拥抱中国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谢寿光给出的答案是八个字:用心、专业、创新、共享。这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设30年来一直坚持的社训。
用心。学术出版人要怀揣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尊重学者,用心做好每一部学术图书。用心做的好书,不会得不到市场和读者的响应。
专业。学术出版是一个专业的出版,一定要恪守专业操守,做专业的价值发现者和学术产品的看门人。
创新。创新应该贯穿于学术出版的全过程,从内容到形式,从产品质量到学术出版,为学术出版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共享。共享是学术出版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把学术出版打造成作者、出版者、读者的共享平台,打造互联互通、利益共享的学术共同体。

时代机遇下学术出版的无限想象空间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张小劲进一步强调了学术出版面临的巨大机遇。中国发展、转型的重大进程,为社会科学提供了脱贫减贫、社会经济转型、现代化、城市化等诸多关键性议题,这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独一无二的实践,为研究者带来了最大的历史机遇,打开了中国未来学术发展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同时,从十八大以来的政治文件可以看出,学术研究已经成为治国理政重大方针的重要支撑,现今提到的“互联网+”、结构改革都是来自于政治文件及背后的理论支撑。以此看来,学术出版的未来不仅是春天,更有可能是炙热的夏天。
他也认为,互联网信息化的到来为学术出版展示了无限可能,另一方面,怎样在电子出版的时代,在细分市场的时代快速做出反映,同时连接更加苛刻、更加前沿的学术群体、学者群体,是学术出版人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教授贺耀敏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实践证明学术出版在中国大有可为。13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只有3个多亿的码洋,其中1/3是考试考研类图书,占图书总品种的46%;带着学术情怀,在犬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到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码洋已接近10亿,考试考研类图书总码洋数不到1亿。
他认为学术出版面临五大利好形势。
一是文明的发展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促进的结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人们的预期,迫切需要学术出版的大发展。
二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急迫性需求学术出版大发展,中国学术话语权体系的构建是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三是中国智库建设和智库成果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将拉动学术出版大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将对中国学术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四是互联网快速扩张改进并加速了学术出版的大发展。
五是学术规范建设净化了学术环境,助推学术出版大发展。
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吴晞在演讲中表示,当前是阅读的最好时代和最坏时代。阅读不仅是国际潮流,在国内也是上到中央和国家政府,下到地方政府都在提倡阅读,同时新技术的涌现大大拓展了阅读的渠道和资源。不利的一面是阅读风气萎靡,很多以读书治学为主的知识分子,却热衷于制造学术垃圾;新技术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带来很多困惑;很多人看书走捷径,浅尝辄止。
怎么应对阅读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除了提倡阅读原著经典外,他号召出版社做好学术普及工作,把各个学科的精华变为广大读者可以接受的知识;同时多出版经得起历史考验,体现学术水平的好书。
学术数字出版还处于爬坡的阶段和探索的阶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人大数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宝瑞在演讲中表示,学术数字出版面对市场必须把握好五个关系:
内容与技术。内容永远是核心,始终起决定性的作用,技术是应用内容的手段和平台,为内容服务,用技术特有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内容,把相关联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无限扩张地呈现给读者。
创新和坚守。变革和创新是一个根本要求,永远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和国家的战略,是全行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创新面前,要保持经验归零、心态归零、认知归零的心态。
服务与特色。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要坚守特色,实践用户价值导向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团队与管理。出版团队正经历从精细分工到模糊发展的挑战,从过去单纯的内容提供者和组织者,转换成为以内容为核心的产品,要求产品经理既要有协作能力、社交能力、传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变现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从线上到线下。打通从线上到线下,从线下到线上中间的障碍,打造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闭合型服务链条,让传统出版、传统媒体获得真正能应对互联网时代危机和挑战的能力。
“互联网+”与实体书店的未来

从左至右:令嘉、李倩、唐代伟、刘昶
陕西嘉汇汉唐董事长唐代伟现身说法,以汉唐书店向嘉汇汉唐书城的转变、营业面积扩大20倍为例,介绍了实体书店转型的成功经验。嘉汇汉唐最早是汉唐书店,是一家学术书店,他们的图书主要定位在人文社科领域,从图书的品相、定位、选择以及客户维护上,都围绕以学术服务学人,以图书服务学人的服务理念。1997年起步的时候,整个市场对学术性图书有足够的重视,让他淘到了第一桶金。2002年书店经过改造成为嘉汇汉唐,整个卖场12000平方,依然保持了学术品位价值,保有大批忠诚读者。
罗辑思维图书项目负责人李倩分享了罗辑思维一年时间,通过60种图书实现一亿码洋销售的秘诀,她说库存和打不打折都不是问题,对知识有敬畏的人并不会在意等待和折扣,这些读者才是他们需要争取的核心读者,他们为读者提供的服务是有效地帮读者筛选出需要的图书,同时也会介入到图书出版的过程,通过对图书细节的设计提高用户体验感,从而带动读者对图书价值的认同。
阿里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刘昶在谈话中提到,整个图书零售业在过去5年里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图书零售不是夕阳行业,而是提前拥抱未来的行业,未来5年,实体书店仍然书纸质书销售的主战场,将占总销量的80%或以上。实体书店要转型、要发展,必须要以体验、场景和服务为主。
来源:百道网 2016年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