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南大学出版社《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中南大学出版社《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2016-03-23 10:24:42  来源:中南大学出版社 
 

  书名: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订购) 
  ISBN:978-7-5487-2021-8
  印次:1-1
  作者:金妍妍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字数:264千字 
  定价:36.00
  折扣:0.90
  折扣价:32.40
  发行编号: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内容简介: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荀子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学说深刻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 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 重新构建出先秦儒家“群居和一”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社会伦理思想不仅解决了“礼崩乐坏”的时代文化秩序重构的问题, 而且为秦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战国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伦理思想在百家争鸣中不断传承与更新。夏商“尊神而率民”、 西周“制礼作乐”、 春秋“礼崩乐坏”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王室衰微, 各路诸侯期望以“实力”相争, 定鼎天下。士不断崛起, 社会层级的流动加剧。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历经着空前长期、 大规模、 根本性的变革是荀子思想的现实背景。经过先秦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格局的巨变, 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 纷纷针砭时弊、 著书立说, 这成为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思想背景。

  荀子“群居和一”理念即人之“群”何以“和”的问题。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 “明分使群” “隆礼重法”、 君者“能群”、 君者“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认为“群”的理想境界是“和”。“群居和一”是荀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之境。

  天人论、 人性论与认识论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关系中, “人”居于核心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 天人之学是为荀子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的政治哲学。人性论是荀子社会伦理的又一哲学基础。人性论阐释了性与心的关系、 性伪之论与善恶之辩、 性恶论与“群居和一”的关系。同时, 荀子着力从认识论的视角阐释“解蔽”与“正名”, 解析“蔽塞” “正名”与“群居和一”思想的关系。

  荀子认为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理想的治世方略。荀子构建了以礼义为本源, 以隆礼义、 行法乐的制度设计, 以及以善政之道、 富国之道、 仁者之兵为实践路径的礼治思想体系。荀子认为“和则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荀子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以分则和” “和则一”三个角度诠释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荀子重构了“群居和一”社会伦理体系, 这凸显人类永恒的“和谐”主题。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来源:中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