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的山,高耸入云;怒江的水,汹涌澎湃;怒江的人,勤劳善良;怒江的情,质朴热烈。阳春三月进怒江,在云南大学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一周年之际,2016年3月22日,由吴云社长带队,蔡红华副社长及两名社内工作人员一行,驱车近600公里,来到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六库镇、福贡县、贡山县等地,进行民族文化资源实地调研,并带来了涉及怒江民族文化的首批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国家民文出版项目)成果,为春意盎然的怒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3月23日,在六库,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兹措瓜图》首发仪式暨民文出版物捐赠仪式”如期举行,并得到《云南网》《怒江报》、怒江州电视台和云南大学新闻网等媒体的及时报道。
仪式现场,吴云社长作了主题发言,并代表云南大学出版社向怒江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及相关作者对云南大学出版社国家民文出版项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吴云社长还介绍了近年来云南大学出版社与怒江当地文化部门和相关作者齐心协力打造的《兹措瓜图》《怒江之声》等国家民文出版项目的实施情况,展望了“十三五”期间双方合作的美好前景。
之后,吴云社长、蔡红华副社长分别向怒江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州图书馆捐赠了图书《兹措瓜图》共200册、图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读本》(9种)共6套、音像制品《云南特色经济作物栽培技术》(6种)共90套,总价值近三万元。怒江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领导向吴云社长、蔡红华副社长颁发了荣誉证书,对云南大学出版社为怒江当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对双方合作开发怒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表示肯定,对未来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充满希望。

此次首发的图书《兹措瓜图》,由怒江州本土作者和永祥、赵科主编,列入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系列出版物——怒江之风》系列,入选2014年度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和“十二五”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是一部传唱于怒江州福贡县一带的以“又叶”歌种对唱的傈僳族叙事长诗,分起始篇、结尾片等13个篇章,是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云南大学出版社将其视作云南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护传承的重要成果加以出版,对促进傈僳族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意义重大。

除《兹措瓜图》外,此次捐赠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读本》(含汉文本、苗文本、傈僳文本、景颇文本、佤文本、纳西文本、白文本、哈尼文本、拉祜文本,共9个文种),其中汉文本由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蒋红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合力编写,民文本由赵岩社、熊玉有、杨羊就、杨一红、彭华、丰庆忠等12位我省民语学者进行翻译。此套书列入2014年度国家民文出版项目和“十二五”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并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全书以言简意赅、浅入深出的表述,从人们生活的细微处入手,解读了习总书记用24个字精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怒江之声》是云南大学出版社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怒江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艺原创精品的重要成果。本系列音像制品包含8个子项目,精选了怒江州傈僳族、白族、景颇族、独龙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和宗教文化系列影像,是对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的集中展现,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当地各族人民送去优质的精神食粮,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的边疆,具有积极意义。

《云南特色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系列科教片,是云南大学出版社自主策划出版的面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民朋友的科普系列音像制品,连续3年获得国家民文出版专项资金资助。本系列出版物介绍了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三七、烤烟、铁皮石斛、橡胶、咖啡、玛咖等多种经济作物的栽培方法,旨在帮助农民群众提高栽培技能、开拓发展思路,实现增收致富。

仪式结束后,吴云社长一行在怒江州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出版科汉学文科长的陪同下,驱车近300公里,延怒江而上,从六库赶到贡山县,与怒江金号音像制作有限公司洽谈《怒江之声》出版的相关事宜。次日中午,一行人又赶到福贡县,与向阳江、鱼慧芝、叶付迪等主创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列入2015年度国家民文出版项目的《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系列出版物——怒江之风·民间格言谚语》《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系列出版物——怒江之声·正能量的旋律》加快出版步伐,高质量打造精品出版物达成共识,并考察了怒江阿迪民族文化产品制作有限公司,与该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


在怒江调研的3天,吴云社长、蔡红华副社长一行人,不顾进入贡山、福贡等地路途的艰险,行程两千多公里,深入民族文化工作的一线,与边陲文化人士共同谋篇布局,为云南大学出版社“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国家民文出版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云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