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的出现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2012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中,首次提出“上海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将智慧城市建设提上议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城市规划,尤其是智慧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
智慧城市规划方法是“系统之系统”,是一门人类教育和知识领域中最为综合的应用型学科,如何通过一种系统的方法将智慧城市规划运用于实际?东南大学出版社日前推出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法:适应性视角下的空间分析模型》正是针对这一课题的系统分析。本书是基于作者的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历经十余年,创造性地尝试将钱学森先生开创的复杂巨系统方法论运用于智慧城市规划中,大胆提出了城乡规划学科亟需建立的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并从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上进行系统性重构,在国内首次提出智慧城市规划范式概念。
该专著分为4篇12章的结构,创立了以适应性空间分析模型构建为关键技术的一种智慧城市规划方法。第一篇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的城市复杂系统的认识论框架;第二篇引入信息科学的本体论范畴,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初步建构了城市规划空间要素的数据与信息表达的基本模式;第三篇作为本书的主体,以第三代系统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内涵为主旨,重点探讨了面向解决城市规划的重大问题,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6大类空间分析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实现的关键技术;最后,第四篇从规划实践应用方面,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与长汀为两类实证对象,分别从城市规划编制中如何应用空间模型分析结果来支撑方案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中如何构建项目管理的分析评估模型和决策支持的过程化模拟,来探讨信息化支持下的城市规划智慧创新途径。
2015年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作者用书名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反响强烈,多家城市规划设计院和高校来电预约本图书。
作者徐建刚,现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数字城市与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澳虚拟城市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城乡与区域规划、城市与区域系统分析方法、数字城市规划与管理、RS与GIS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8年以来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技研发课题20余项,主持上海、江苏、福建、浙江、河南、甘肃和四川等地方政府有关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景观生态与旅游规划、流域水污染控制与开发治理、城市遥感综合应用调查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项目80余项。目前已在国际SCI和EI等索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CSCD、CSSCI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本书的示范性和创新性
1)项目示范性
当前以大数据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应用研发方兴未艾,但多为对城市空间特征的表象分析,无法落实到具体的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本项目提出的智慧型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城市的建成环境实体空间之上的,并从城市建筑、土地利用和交通等基层设施空间形态上融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方位进行全要素空间耦合。因此,本研究成果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应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书中最后两章对南京和福建长汀的应用创新研究已经做了完整的示范。因此本项目具有应用示范性。
2)项目创新性
项目主要参与者皆为城乡规划多个相关专业方向的中青年学者,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术舞台的佼佼者。他们学术作风踏实、研究思路开阔,科研创新能力强,保证了项目内容的创新性。
3)经济效益
首先,本书对城市规划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选题的对象是智慧城市与规划,但研究内容涉及城市信息技术、大数据、土地、建筑、交通、规划、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全要素,具有完整性,本书的出版将使上述规划项目在实践中更加科学,避免走弯路,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无法估量。
其次,本书的学术性将带来图书间接的发行效益。本书涉及城乡规划、建筑、园林、土木工程、土地和环境等学科的多个热点领域,包括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智慧规划、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交通和绿色基础设施等全球性热点,普通高校、研究机构和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都会馆藏。
来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