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 学术专栏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学术专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2016-05-27 14:52:26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订购) 
  ISBN:978-7-303-19936-5
  印次:1-1
  作者:曹卫东
  开本:大32开
  字数:200千字 
  定价:48.00
  折扣:0.90
  折扣价:43.2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19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图书。本书以时间为纲,以点代面,对德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哲学解释学研究,着重描写德国文化中具有影响力的汉学事件和汉学人物,并阐释其历史影响力,勾勒出一条德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史和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本书进而思索了德国人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总结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十七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十七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再到十八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十九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最后达到二十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即“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 。通过追踪这一演变过程,本书最后提出对中德文化关系和国际关系未来的期望,即中德两国应当认识“自我”,接纳“他者”,清除一切异化,真正达到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的平等关系。中德两国的“同异之辩”最终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求同存异”,通过商谈和对话达成全面交往。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