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关学文库》《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座谈会在西北大学举行,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关学文库》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关学文库》组织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徐晔,长春出版社社长郑晓辉,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等分别在会上做主旨发言。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张岂之先生:
近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北宋时“关学”开创者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的座谈会,就是一次继续学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而且联系我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建言献策的调研会。 《关学文库》反映出我们陕西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应当重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本地的文化传统,我们有责任要把资料研究好、整理好,进一步用唯物论去加以研究。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要我们向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学习他们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来进行学术研究。当然,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不可能百分百都是对的,但是要分析这些不足之处为什么会产生,让我们后来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中少走弯路。
《关学文库》总主编 刘学智教授:
关学不仅是陕西在宋代以后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也是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地域学派。《关学文库》是关学史上首次大规模地整理工作,对于抢救有关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理过程中,我们追求“全”、“准”、“高”,对关学史的文献逐一进行系统地整理。除此之外,开展了关学系列的学术研究,以及关学学派的重要学人的个案研究。这些整理和研究工作,大大拓宽了整个关学研究的视野,为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长春出版社社长 郑晓辉:
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希望与智者对话,与精英交流。通过这次编辑工作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以张岂之先生为代表的智者精英们高尚的人文情怀与严谨的治学精神。《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这部书实现了两个创新:1.该书第一次将侯外庐早期发表的文章整理结集出版,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侯外庐思想的发展轨迹,填补了中国史学界的空白;2.将侯外庐著作及其思想研究的成果相结合。我们还精选了研究侯外庐先生学术思想的部分著述。
《关学文库》组织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 徐晔:
《关学文库》重建了关学历史地位和精神体系,填补了全方位关学研究的空白,彰显了关学对于理学的创造性转化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多次提到要在三个自信中加入“文化自信”,“5.17”讲话更强调了“文化自信”。《关学文库》出版发行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关学研究放入中国整体思想史格局中分析,放在古今时代背景下分析,放在创造性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中分析,深刻认识和把握了关学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 马来:
陕西富蕴人文素养,关学是其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此次在张岂之先生的指导下,西北大学出版社首次系统地开展了关学文献的整理工作,坚持文献整理的高标准与规范性,将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工作的过程中,大家北上南下,或深入乡间,克服困难,或工笔手抄,或电脑录入,涉及关学学人29位,具有相对完整性。《关学文库》的出版,对于我们“追根、溯源”,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张茂泽教授: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有几个特点,第一,全部是简体字,不是专业做研究的人员也能轻易看懂;第二,侯老早年的论文和时评也收录其中,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侯老各个时期的思想;第三,将后人研究侯老的文集收录其中,有学术意义,也有教育意义。第四,这套书展现了前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对于反映近现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要的意义。
关学
关学是由北宋时张载在今陕西关中陕西关中创立的理学学派,是宋代理学“濂洛关闽”四大派别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八百余年,是传统儒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关学学人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上承孔孟之志,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以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张载、吕大临、杨奂、马理等。
《关学文库 》

《关学文库》于2015年11月在京首发,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和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对关学基本学术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共40种、47册、2330万字。文库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开拓性为目标,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经典解释与文明阐发相结合为特点,旨在通过对关学学派基本论述的抢救、挖掘、整理与研究,重点展示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关学文库》填补了自南宋学者吕本中提出“关学”概念以来八百余年全方位梳理与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对于賡续历时文明,弘扬关学精神,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里程碑意义。

侯外庐(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开始翻译《资本论》第一卷。1930年回国,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9年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思想史学科奠基人,与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诸先生并称为史学界“五老”。其治学独具特色,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把思想史研究置于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体系博大、见解深刻,开创了享誉学林的“侯外庐学派”,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是由西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整理,2016年1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共33卷,1080万字。于2014年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第一次对侯外庐留下的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不但厘清了侯外庐的思想发展脉络,而且吸收了海外学者研究侯外庐思想的代表性成果,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理论价值。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出席座谈会。会议由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主持。
录音整理/张琳月 刘颖捷 吴昭挺 郭海涛 邓皎昱 图/屈琳 编辑/张琳月 责编/李琛
来源:西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