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已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变为全球现象;如何培养创业人才,成了时下中国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创业家可以培养吗?许多人对此颇有争议,认为创业家不能被培养出来,只能在摸爬滚打中裹着泥、忍着疼地历练出来。于是乎,社会上满是对创业大咖们的顶礼膜拜,充斥着各种传奇轶闻,创业者们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创业者的光芒来自创业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成就,但创业本身又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社会大众往往会紧紧盯住前者,同时选择性地忽视后者。而正是因为创业活动具备的高风险属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我们不能抛开“理性”二字,创业不应该是运动式的一哄而上,创业者的培养更不能拔苗助长。“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如果一哄而上地急急忙忙抢风口,往往会给国家、社会和创业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其实,在创业的风口与创业的成功之间,缺失的最重要一环是对创业规律的认识、对创业过程的理性认知以及对创业者综合素养与持续激情之间恰当结合的认识。
实践证明,创业者的素养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推进下,通过创业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创业成功率及创业的社会责任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近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将先进的国际化创业管理理论和教育模式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在培养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已经产生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地上赫赫有名的浙江大学ITP(浙江大学高科技创新创业强化班,创立于1999年) 便是其中的典范。
(订购)
同时,本书的作者阵容也是很强大,且看如下作者简介。
斯晓夫 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创业研究所所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布鲁斯堡大学商学院创业管理终身教授。原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全球创业创新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加拿大康卡迪亚大学约翰·莫尔森商学院全职教授。在顶级中英文创业管理研究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并担任创业创新顶级学术研究期刊客座主编,以及很多著名管理研究期刊的国际编委等,以及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吴晓波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长,资深创业创新教学导师。
陈凌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家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资深创业教学导师,我国家族企业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著名教学与研究者。
邬爱其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深受学生喜爱的创业课程导师。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