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法国《读书》杂志评出2003年二十本最佳图书 - 畅销排行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畅销排行
法国《读书》杂志评出2003年二十本最佳图书
胡小跃
2004-01-06 15:56:57 来源:
11月25日,法国《读书》杂志编辑部在巴黎拉丁区的“祝圣”咖啡馆公布了他们评选出的今年20本最佳图书的名单,其中小说占了三分之二,其次是人物传记,外国翻译图书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今年获几大文学奖的作品只有一部入选,超级畅销书如诺冬的《反克里丝蒂娜》也被排除在外,反映了摆脱市场因素和社会压力之后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获得“二十佳”之首的是菲力蒲·克洛岱尔的《灰色的灵魂》,小说通过一桩谋杀案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外省小城单调乏味的生活和人们灰暗阴郁的内心。故事的叙述者是当年调查该案的探员,他回忆起20年前,一个酒吧女郎被人掐死,人人都有嫌疑,但怎么也找不到凶手。“在小说中,重要的是那种灰暗,但不是无处不在的死亡的灰暗,也不是时间的灰暗,而是一种驱之不去的‘灵魂’的灰暗,这些灵魂受到了比罪行更虚幻、更深刻的罪恶的折磨。”这部小说今年上半年刚刚得过龚古尔(中篇小说)奖金,在年底的文学大奖中,又击败了玛丽·达里厄塞克的《白色》,夺得了获勒诺多文学大奖。
名列第二的是美国作家艾丽丝·塞波德的《天使的忧郁》,这是一部“在哪个国家出版就在哪个国家走红”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少女莎乐蒙,她在放学时被一个男同学约走,她没有提防,结果被强奸然后碎尸。她死后上了“天堂”,成了天使,在天上俯视着因此而伤心的父母和亲友,他们因失去了她而痛不欲生。这是作者的处女作,而且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创作。塞波德20岁时曾被强奸,多年来,她深受痛苦和耻辱的折磨,最后终于成功地把自己的所有愤怒都写进了书中。紧接其后的是《大砍刀一季》,作者让·哈兹费尔德是个记者,曾写过反映卢旺达种族灭绝的《赤裸的生命》,震惊了法国社会。他今年的这本新书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同一主题,主人公也不再是在躲避大屠杀的群众,而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他们整天醉醺醺地挥舞大砍刀,对邻居、教授甚至是自己的同伴下手。小说中揭露了专制和暴政的残暴,把它们与纳粹相比。
入选的小说还有在今年文学大奖中呼声很高的《无人》,作者是越南裔女作家玲达·李,小说的主人公就叫“无人”,他在一台被弃的电脑中发现了一个“笔记本”,有个叫蒂玛的女孩在“笔记本”中讲述了她与一个神秘男子的奇遇和在布拉格的历险。而叙述者“我”偷听了他们密谈后发现,再也控制不了他创造的人物了:“我的人物根本不理睬我为他安排的前途。他溜走了,我在后面追他。”雷吉·若弗莱的《宇宙,宇宙》是一部富有探索精神的作品,书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一边烤羊肉一边回忆,往事在玻璃门前一幕幕掠过。她是什么人?一个茫然等待的单身女子?一个没有父母的女疯子?还是一个在等待丈夫回家的家庭主妇?小说中各种叙述方式混杂在一起,梦幻与现实、欢笑与悲哀互相交替,作者试图用黑色幽默来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必须拯救萨伊德》则更侧重于反映社会现实:小男孩萨伊德陷入了一群“坏孩子”当中,吸毒、打架、偷盗,无力自拔。评论界呼吁10岁以上的孩子以及大人都读读这本书,因为“这是一个现实和人道问题”。《中情局》是惟一入选的侦探小说,作者是一名老记者,远东和中东问题专家,他写了30多年的侦探小说,《读书》杂志认为《中情局》可能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说写的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的国际侦探故事,涉及许多国家和著名政治家,如肯尼迪、里根、叶利钦、勃列日涅夫等,“在一场场清醒而滑稽的历险中,一切都是真的,一切都是假的,双重间谍的表演达到了高峰”。
科克多是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评论家、电影编剧、画家、雕刻家,也许正因为他身分太复杂,所以,尽管他很出名,成果卓著,关于他的传记一直不多。今年是科克多逝世40周年,克洛德·阿诺在这本厚达900页的《让·科克多》中,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位杰出的文艺家的一生。女作家多米尼科·博娜则以小说家特有的文笔来讲述著名作家安德烈·莫鲁瓦的故事,《只有一种爱情》从莫鲁瓦与三个女人的关系入手,揭示了这位大作家的多重人格和面孔。米歇尔·施内德的《想象的死亡》则讲述了雨果、纳波可夫、契诃夫等36位大作家临死前的故事。关于法国著名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传记已经多如牛毛了,所以马克·富马洛里在他的《夏多布里昂——诗歌与恐怖》一开头就声明,“这本书不是传记,而是文论、文史”。这部作品虽然很厚,但确实有内容,所以读起来并不枯燥。塔朗蒂是十八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王室和拿破仑身边都如鱼得水,被认为是政治上的“不倒翁”。瓦雷基耶尔的《塔朗蒂——稳坐钓鱼台的王子》展示了这个“非凡的人”传奇的一生。《哺乳动物》写的并不是动物的故事,而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小男孩的遭遇,并通过他揭示了现代都市夜生活的一角。这也是一部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以至于评论家认为,它“不是小说,也不是自传,书中有乌洛贝克的痕迹”。
最后要提及的是米兰·昆德拉的《无知》,这本书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在法国也不例外,但法国文坛却对昆德拉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感情,今年的法国文学奖没有一个授予他,也许能说明一点什么,而《无知》在“二十佳”中勉强入围,但排名倒数第二,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讽刺。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3年12月31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