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由苏州大学、南京市档案馆、中共栖霞区委、栖霞区人民政府主办,栖霞区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南京历史学会承办,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一书首发式在南京隆重举行。本书作者之一、苏州大学原校长陈克潜,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赵深,南京市档案局局长束建民、副巡视员张军,栖霞区委常委孙爱军,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苏州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张建初、副总编辑朱坤泉,苏州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吴鹏,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宅巍、杨颖奇等中国近现代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新书首发式。

首发式由栖霞区政府副巡视员王智主持。张军、孙爱军、陈克潜及其家属陈雄等先后发言,对档案馆与社会各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民族工商业及抗战档案史料等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分别从图书出版的史料价值、现实意义、写作背景等不同角度对该书出版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风雨如磐忆江南——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是前苏州大学校长、年届90高龄的陈克潜教授与其弟陈克澄先生根据源自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翔实的一手档案资料而完成的新著,全景式记述了其父亲陈范有等中国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创办南京江南水泥厂的艰辛历史,以及在日军侵华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延请国际友人卡尔·昆特、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等机智护厂,建立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救助和庇护南京难民的感人往事。
1935年,陈范有先生作为主要创办人之一,开始筹建坐落在南京栖霞山东麓的江南水泥厂。江南水泥厂在解放前16年的筹创历程,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在中华民族奋起抵抗日本侵略的壮阔背景下,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创办、踉跄发展众像中的一帧缩影,见证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接受西式教育的一代知识分子和爱国实业家执着于实业救国,坚守民族大义,不畏强敌、顽强坚韧的可贵品格和民族精神。

首发式后,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连红教授主持了专家研讨会。专家们认为,江南水泥厂筹创历程中蕴含了太多的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中外友人的正义良知、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留下了民族企业艰难和顽强坚韧的历史印记。作者对江南水泥厂命运的透析解剖,对推动战时沦陷区民族企业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从“公众史学”角度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的典范之作。而且,从解剖一家民族企业命运的特殊视角来解读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史,拓展和丰富了抗战史研究的历史视野,是一部填补抗战史研究的空白之作。江南水泥厂作为民族工业发展众像中的一帧缩影,同与此相关联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一起,将永久留存在南京乃至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以及抗战历史的史册之中。
会上,陈克潜、赵深等向栖霞街道及陈范有先生家乡学校的代表赠送了图书。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