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胡德才:文学经典的魅力 - 2016大学悦读 阅读大学 中国高校出版社精品图书巡展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2016大学悦读 阅读大学 中国高校出版社精品图书巡展
胡德才:文学经典的魅力
在“大学悦读•阅读大学”2016中国高校出版社精品图书巡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站)活动中的演讲
胡德才
2016-12-13 20:10:29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一、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两种境界”:

    孔子曾说到读书的两种境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的意思是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就是说的两种不同的读书境界。境界有高下,效果也会有差别。

    “古之学者为己”,这里的“为己”,不是自私。强调的是提升自己,为了使自己的学问、道德、知识、人格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成为一个于社会有益的人才。这是一个很高的读书境界。

    “今之学者为人”,显然流露出孔子对现实中通过读书学习包装打扮自己以获取名利的学者是持批判态度的。虽然读书总比不读书好,但是,太功利的读书,毕竟还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而且,功利地读书,往往是把读书当作一项任务,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样就不一定有乐趣,往往也会比较浮躁、肤浅,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甚至可能学过即忘,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痕。

    在今天的社会,客观上并不能完全避免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如为了升学、为了考试、为了学位,为了职称,都要读书学习,而且都是目的性很强的读书学习。这样的功利性的读书虽然客观存在,难以避免,我们也予以理解。但是必须看到,这只是读书的较低层次,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不能一辈子都停留在这样一个读书层次。但事实上,确有不少人一直都没能跳出这一层次,他们只为现实中某种可见的目标在读书,一旦目的达到,读书就停止了。因此,这类人往往并没有真正领悟到读书的奥妙、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三种境界”:

    《光明日报》2014年7月12日曾发表刘源的《读书三境》,作者借六句古诗谈读书的三种境界: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唐•翁承赞)此乃第一境也;
    开卷古今都在目,闭门晴雨不关心。(清•彭玉麟)此乃第二境也;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宋•杨万里)此乃第三境也。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出自唐代诗人翁承赞《书斋谩兴二首》,诗人以读书为乐,把出生读书世家引为自豪,这首诗后面四句是:“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翁承赞做官上班归来,把点点夜读的灯火看成世上最美的风景,把节奏明快的读书声当成人间最美的音乐。不管苦苦攻读是否能够富贵满堂,不管诗书满腹是否能够功成名就,但只要一盏灯、一卷书,便拥有了世间的洒脱。这就是读书的第一种境界。

    “开卷古今都在目,闭门晴雨不关心。”这是清代名臣彭玉麟赠送给著名学者俞樾的两句诗。俞樾是清代大学者,现代作家、学者俞平伯的祖父。彭玉麟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曾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这两句诗是说书卷一旦打开,古今人事便历历在目,于是便沉醉其中,人书合一、物我两忘、四大皆空。所谓“最是寒窗书味永,雁声虫语伴晨昏”,他认为世上最好的东西,唯书而已,只有书才值得永久品味。这是读书的第二种境界。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打油诗的后两句。前两句是“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杨万里有早读的习惯,每日坚持晨读。这天,他早起乘船,本该流连山光水色,但结果被手中的好诗所吸引,读了唐诗又读宋代王安石(号半山)的诗,只是一个劲地读诗,如醉如痴,把早餐忘了个干干净净,也就是把诗歌当作了早餐。读书读到如此痴狂忘我的程度,就是读书的第三种境界。

    我认为,理想的读书境界一定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读书的人一定是快乐的,是兴趣盎然的。刚才我们的大学生代表发言,讲到“为什么读书?”在此我给大家推荐法国学者丹齐格的一本书,书名就叫《为什么读书》。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人们是出于对生活的反抗才读书。”我理解就是反抗生活、拒绝平庸。读书会使我们具有一种超然于现实的姿态,会有利于我们思考。

    今天是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举行“大学悦读•阅读大学”的读书讲座。关于图书馆,也有两句话很值得玩味。一句是镌刻在耶鲁大学中心图书馆侧面墙壁上的:“The Library is The heart of the University”,翻译为中文就是:“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心脏对我们有多重要,图书馆对大学就有多重要。我们要像爱护心脏一样爱护图书馆。心脏停止了跳动,人就死亡了。图书馆不存在了,大学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图书馆如此重要?因为大学是读书的地方。

    另一句话也是丹齐格说的:“图书馆是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墓地意味着死亡,图书馆却能给你生命和活力。你要活得有价值,要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要活得越来越有智慧,那就请你走进图书馆。图书馆能让你青春长驻,能使你延年益寿。走进图书馆干什么?读书!那么,怎样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最有价值的阅读上?那就要读一流的杰作,读经典。

    二、什么是文学经典?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读什么?当然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哪些文学作品堪称经典?哪些当代作品会成为经典?恐怕很难有绝对一致的答案。经典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可能相距甚远。但毕竟自有文学以来,大浪淘沙,难以数计的文学作品已湮没无闻,而另有一些数量可观的作品则广为流传,甚至常读常新。因此,经典又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衡量经典的标准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标尺,那是因为感受文学作品的读者的心灵是复杂微妙的,无法用简单的标尺去度量。但关于经典的思考和探索对于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则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中外文学史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原创性的、源泉性的作家、思想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印度的泰戈尔、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挪威的易卜生、中国的鲁迅,这些原创性作家的作品大多堪称经典,他们的作品首先是他们国家的有教养的公民都应该阅读的。著名学者钱理群曾提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上,如果要选择最具原创性的、源泉性的作家作品,成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必读书,他会选这五种:一是《论语》,二是《庄子》,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三是唐诗,这是中国文化的高峰、高潮;四是《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五是鲁迅,这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新开拓。学了这五大课程,就有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就有了为人做事的精神底气。

    当然,我们今天说的文学经典比钱理群先生所说的能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高峰的原创性、源泉性的极少数作家作品要宽泛一些,数量要更多一些。

    一般地讲,真正的文学经典总是能经受住时间的淘洗和历史考验的。那些深刻地描写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而具有震撼灵魂的伟大力量的作品,那些优美地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情绪、情感而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心灵的作品总会普遍受到心智正常的人们的喜爱。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典,往往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难以探测到底,不断地开掘总会令人有新的收获和惊喜。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典,是能经得住反复解读的。

    三、经典诗歌的魅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两类:一是以深刻的思想震撼人,一是以优美的情感感染人。前者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后者如朱自清的《背影》。诗歌虽然主要是抒情,但其实也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以思想取胜,一类以情感取胜。

    我们先看古诗。

    中华书局2011年曾出版一本《唐诗排行榜》,那是著名学者王兆鹏带领一个团队,根据从古至今的唐诗材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的一份唐诗前100名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大体上“反映了普通读者的喜好,评点数据则反映了专家的喜好。”

    《唐诗排行榜》首篇: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唐代诸多选本,七律部分常以《黄鹤楼》开篇或压卷,该诗被人称为“唐人七律第一”。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而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可能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其一是《鹦鹉洲》,其二是《登金陵凤凰台》。

    《黄鹤楼》:登楼怀古,即景生情,怀乡情切愁绪渺渺,气势连贯,浑然一体。

    《唐诗镜》评《黄鹤楼》:此诗气格高迥,浑若天成。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

    此诗好在:第一,气势连贯。开篇四句看似随口说出,“黄鹤”二字三次出现,一气旋转,奔腾直下,自然妥帖。第二,烘托、对比有力。诗歌先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后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芳草萋萋、历历在目的眼前景象,一古一今、一虚一实,在对比中不但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无限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波澜起伏。第三,首尾呼应。诗中由“芳草萋萋”之语引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结尾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与开头登楼怀古、人去楼空、白云悠悠、天地渺渺的境界又遥相呼应。

    《唐诗排行榜》第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如果说《黄鹤楼》主要在抒情,那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理取胜,这里的“理”是哲理,也就是以思想取胜。这首诗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就是登高望远,这虽然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哲理。但这一哲理是从壮阔的山水景物的描绘中生发出来的,哲理中寓有诗情。

    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
    后两句写意,举重若轻。

    诗人一下笔就让读者的心灵进入一个令人气宇轩昂的境界。这个诗的境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太阳”、“高山”、“黄河”、“大海”四个自然界的意象构成了宏伟的空间意向,“尽”和“流”构成了永恒流逝的时间意象。我们置身于这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心灵完全坦荡了,只等待着诗人给它输入诗意的血液。后两句写意,既出人意料,又使人心悦诚服,心灵为之震撼。诗人将哲理与景物溶化得天衣无缝,读者不禁要放眼四望,心中回荡起饱满的浩然之气,充满了对人生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再看现代诗。优秀的现代诗大体也有两类:

    一是以深刻的思想、哲理给人启发和震撼。作者感悟深刻,以致震撼人心。

    汪国真的诗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他的诗语言平实,但有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寓有人生的哲理,有不少格言警句。属于以理取胜的诗。

    如《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如《山高路远》: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舒婷的《致橡树》主要也是能给人一种思想上的启迪。《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诗人所歌咏的是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

    舒婷的另一首《神女峰》也是令人难忘的。

    三峡神女峰历来被人们欣赏、赞叹和歌唱,但历来诗人笔下的神女,是一个为追求自由生活逃离天宫,甘心落户人间与大众苦乐与共的神女。

    但舒婷面对神女峰却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女诗人起初似乎也和众多游客一样,挥舞着手帕和神女告别,可是就在这刹那间,敏感的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她从神女峰感到了中国女子精神上的重压,感到了人性的被扭曲,人的失落。

    因此,诗人写道: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不同于前人对神女的赞美和讴歌,舒婷却想唤下山巅上的神女,回到人间过普通人的生活。女诗人以她的诗,以她赤诚的心呼唤着对人的价值的确认,通过对人的关切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诗人对虚幻的神的世界的否定,正表现出她对现实人生的热爱与执着。

    舒婷的《神女峰》结尾强烈而突然,诗人从向神女告别的瞬间产生的万千思绪中爆发出一个新的思想,宣告了一种新的背叛。结尾两句使得全诗达到一个不平常的高度,它是诗人的感情和理想的升华,是诗的高潮和灵魂,读者也顿时感到一种心灵的提高,领悟到一种更高、更富于哲学意味的真理,从而产生一种极大的快感,并且回味无穷。

    二是以优美的情感、情绪感染人。诗歌情感优美,感染力强。

    如果说舒婷的诗往往能在情感的抒发中给人思想的启迪,甚至富于哲理的顿悟。那么,另有一类作品则是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社会思想内容的纯抒情之作,只是抒发一种优美的情感或情绪。

    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和《再别康桥》,都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佳作。前者只有五行,可谓“新月”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后者是徐志摩诗歌中影响最大并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的代表作。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起首二句,以风中水莲的姿态比喻日本女郎那一低头的深情、温柔与娇羞,“道一声珍重”的重复,更使轻盈柔美的诗行充满着缠绵委婉的音乐旋律,也加浓了诗作的感伤色彩。“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细腻、微妙、复杂的离情别绪尽在其中,耐人寻味。最后一句东洋风的告别,使境界转向开阔和悠远、更倾注着希望、寄托和期待,飘逸而不失深沉,蕴涵丰富而又充满异国情调。

    《再别康桥》是1928年11月诗人重访英伦归国途中所作。全诗就是用诗人与康桥挥手作别时的绵绵情思编织而成。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既有重温旧梦的欣喜,又有好梦难圆的感伤,于是,恋恋不舍的柔情和若有所失的怅惘相交织,使诗作在柔美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形式精巧圆熟,风格清新飘逸,节奏轻盈柔美。

    在新月诗人之中,闻一多、徐志摩都是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都是现代格律诗的实践者,但徐志摩的诗有阴柔之美,风格清丽、温馨、空灵、飘逸。闻一多的诗具有阳刚之气,风格凝重、沉郁、精炼、谨严。如《死水》,如《一句话》。

    还有的文学作品可能需要对作者及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如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1944、11、20):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在抗战时期的1942年1月寂寞地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是戴望舒和朋友拉着一辆板车,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随后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进监狱,受尽折磨。出狱后,原先在香港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潜返内地,戴望舒则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于是,在1944年11月,他前来凭吊萧红,来到两年多前由他和几位朋友安葬的萧红的墓地,并写下了这首短诗。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和心境的写照,同时又让人联想到萧红一生不幸的原因。“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如今诗人送上一束鲜艳的红山茶,正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也是萧红生前气质和风采的再现。“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是写来到墓地的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处境,感慨遥深。最后一行又落脚在死者萧红,葬在浅水湾的萧红“卧听着海涛闲话”。这不仅是对死者的真挚怀念,而且也包含着对自己和友人的生命之旅的追索与反思。也包涵着诗人对动荡时局的不满与愤慨。意思是说,在这样的动荡不安的时代,萧红的早逝虽然不幸,但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而像诗人这样在漫漫长夜孤独、寂寞地等待,饱受煎熬和折磨,也很痛苦。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这是戴望舒最好的诗。认为它“真正富于中国情韵,语言又纯厚天然,”有“唐诗的兴味”,“初读似无文采,再读始见真情,的是唐人绝句的意境。”

    余光中的《乡愁》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该诗做到了情感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统一。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乡愁是一种美好的情绪,怀乡爱国是一种神圣的情感。

    艺术上构思巧妙、形式完美。全诗四节。首先,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织诗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其次,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再次,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经典小说的魅力

    1、以深刻的思想震撼人的灵魂。

    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尖锐地揭露中国一部仁义道德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尖锐地揭露中国一部仁义道德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是非常深刻的,在五四时期也是振聋发聩的呐喊,被称作是“铁屋中的呐喊”。

    2、以深刻的人性描写打动人的心灵。

    毕飞宇的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被认为是他的成名作,故事非常简单,但只要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这个普通却又独特的故事。一个从来没有吃过母乳、一年难得见到一次奔波在外的父母的七岁男孩,经常拿着旺旺饼干坐在门前看着对门年轻的惠嫂撩起衬衣露出健硕的乳房哺育自己的孩子,终于有一次旺旺悄悄来到正在喂奶的惠嫂身边,突然埋下脑袋一口咬住了惠嫂的乳房。旺旺的意外举动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从旺旺爷爷到街坊邻居都将旺旺的行为看做了下流之举,旺旺因此遭到了严厉的管教和打骂,只有年轻的母亲惠嫂似乎还能理解旺旺的莫名的渴望,但当惠嫂叫来旺旺主动让他吃自己的孩子吃不完的乳汁的时候,羞愧、惶恐又委屈的旺旺却最终拒绝了惠嫂的乳房。这是一个令人心颤的故事,一个值得反复玩味的故事,一个既浅显又富有深意的故事,简直就像一个寓言。我从这个故事里领悟到的是:母爱的缺失导致了儿童心理结构的失衡,而由此造成的心灵创伤则可能将是难以愈合的;而世俗的成人世界和纯洁无邪的儿童心理之间有着巨大的无形的障壁;只有母爱和童心之间才有可能形成某种默契。因此,这篇小说是在为儿童呼唤母爱,为儿童倾诉缺失母爱的痛苦;揭示的是世俗的成人世界和儿童心理之间的隔膜,同时在也为圣洁的母爱唱着颂歌。 

    还有的小说以别致的结构和睿智的语言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如钱钟书的《围城》。因时间关系,今天就不细说了。

    今天讲座开始,我曾谈到读书的境界。在现在要结束的时候,我再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谈的读书和治学的经验作为结语,和大家共勉。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国维借中国古典诗词谈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于我们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晏殊的《蝶恋花》)

    学海茫茫,名著经典汗牛充栋,令人不知如何着手,从哪里起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柳永《蝶恋花》)

    一旦登堂入室,学海无涯苦作舟,沉浸于名著经典之中,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对话,你会乐在其中。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

    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我很喜欢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人的知识、学识、才干、智慧不外来自生活实践和书本阅读。人生万象,世事如云,哪能一一亲历亲为,中外经典、古今名著,正如思想之舟,生命之源。我想,读书正应伴随我们人生的始终,因为那正是我们的思想、情感、生活以至生命的源头活水! 

    (在“大学悦读•阅读大学”2016中国高校出版社精品图书巡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站)活动中的演讲)

                                       2016年11月22日


    来源: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内容
  • 南京大学出版社《法国文学经典译丛》新书发布会举行 (2016.12.02 10:51:21)
  • 南京大学出版社《法国文学经典译丛》新书发布会举行 (2016.11.30 15:30:15)
  • 北京大学出版社《网络文学经典解读》 (2016.05.19 9:29:50)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比较文学经典导读》 (2016.03.02 10:51:47)
  • 苏州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解读》 (2015.10.13 14:20:11)
  • 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阅读文学经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双重火焰》作者赵柏田做客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如意鸟•有声杂志》 (2012.06.11 9:41:24)
  •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