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月12日上午11:30至13:30,阿来新书发布会暨《远山》分享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二号馆二层新书发布厅隆重举行。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文联主席阿来,《美文》杂志副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穆涛,作家熊莺等作为嘉宾出席此次活动。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作为主办方发表了致辞。刘东风社长表示,由我社出版的《远山》,立足现今社会无法规避的问题,以沉静的笔法,将正在进行时的中国乡村的角角落落与大大小小展示得淋漓尽致,却又谨守尺度,守持观察者的立场,力图以客观、真实、确切地讲述,尽到文字工作者的绵薄之力。文字谦虚恭谨,却意义非凡。阿来主席以对文字的钟爱与热忱,结合责任与勇气,为身处的这片地域著书立传。其作品《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与《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深刻地展示出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一个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人,对文化、文学、政治、科技等各方面的深度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以“刊书载道,立社弘文”为宗旨,以“建百年名社,立文化大业”为目标,以“高品位出版,大市场经营,全方位服务”为理念。这两年,我们改革创新、勇于尝试,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阿来主席与熊莺女士的作品,更是精品中的代表。
熊莺女士说,《远山》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背负行囊乘火车、坐汽车、自驾车,也搭乘山里人的摩托车,踏访川陕交界的四川境内的秦巴山区,没旅店的地方,就住到村主任家、小学老师家和留守儿童家,采集山区农村家庭资料……总想为这些人、这些地方做些什么。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先生谈及《远山》,说熊莺力图使两种分裂、隔绝的时间达成一种统一的意识,但她又是如此慎重,并不确信自己能够改变什么,她的挫折感来自于她很像一个知识分子,但同时又对知识分子式的傲慢自信怀着警觉,所以最终,她还在这本书中更像是一个羞涩的、善良的、力图分寸得当的客人。
阿来主席则认为《远山》所记录的,是令人心碎的凋敝的乡村的场景。破碎的不只是生产生活图景,更是亲情与伦理。这是中国广大乡村、广大农民为城市、城市化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那么,当城市壮大到如此程度时,真该为乡村、畸零的乡村人做些什么了。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穆涛先生说,《远山》真够远的,不仅在我们的眼力之外,还在心力之外。其中有许多都是我们“没想到”的,笔力到处,即是惊心处。读着熊莺的这本书,我们该为这个时代的感觉麻木而惭愧。

内容简介:
《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选取阿来先生近几年在各地的演讲,包括“文学观念与文学写作问题”“文学总是要面临一些问题”“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非虚构文学应该要有文化责任”“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等关于文学、写作、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实际写作经验,以更加真切的方式论述关于文学之种种。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是阿来任职《科幻世界》期间的一系列以科普、科幻为主题的散杂文合集,涵盖“外星人”“火星”“机器人”“克隆”等各种科幻主题,从中可了解到1997—2005年间世界科学界的发展轨迹及科幻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科学成果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从生活到思想到精神的影响做了深刻阐述,这些见解即使今天读来依旧发人深省。不仅让我们仰望星空,也让我们俯视大地、内窥自己。
《远山》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作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背负行囊乘火车、坐汽车、自驾车,也搭乘山里人的摩托车,踏访川陕交界的四川境内的秦巴山区,没旅店的地方,就住村主任家、小学老师家和留守儿童家,采集山区农村家庭资料,思考“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命题,试图回答:那些人去哪里了?他们为何要离开自己的村庄?本书由十个短篇构成,《空村》《辛夷花下》《上学》等篇,用沉静的文字以及明确的数据展现中国农村现状,发人深思。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