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竭泽而渔,警钟长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编辑心得 - 获奖书编辑面对面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获奖书编辑面对面
竭泽而渔,警钟长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编辑心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张昱
2004-02-11 10:49:49 来源: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于2003年12月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正式奖,位列第七。
本届评奖的范围是全国近600家出版社于2002-2003年出版的20万种新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古籍整理、少儿、教育、辞书、民族等九大类图书。
评奖程序是先由各出版社推荐出6000余种图书进行初评,从中由160多位各行业专家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评出233种入围图书,公告后,再由专家对233种入围图书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进行复评,最终评出141种获奖图书。其中,正式奖30名,荣誉奖12名,提名奖99名。
为了庆祝这次获奖,本文对《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编辑心得进行简要的介绍。
选题的发现与确定
2000年的夏天,刚下过雨的一个清晨,朋友马丽清领我去见盖山林先生。我们的目的是与先生谈他的一部手稿《大漠泉声》(现已更名为《寻梦草原》)。落座不久,我们就有相见恨晚之感,谈话很快就进入了清谈的最高境界——无所不谈、灵感四溢。盖山林先生是一位考古学专家和岩画专家,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盖满了北中国的山野林泽,他的思考也盖满了北中国的山野林泽。他虽然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也阅世很深,为人却略显羞涩,同时又满怀赤诚与豪迈,非常单纯,正如吴清涟、吴清源、金庸等许多大家一样。话题又转到了写书与出书,先生兴致很高,谈到他最近的几部手稿,我提出想看看他所有的书稿,先生欣然同意。当看到厚厚一摞手稿扉页上面的一行字——《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时,我心弦为之一动,急忙浏览目录,一个标题“大漠孤烟不是诗”便握紧了我的心灵,把我的心灵拉到了一个无限美好而又深刻的意念中,直觉和冲动让我脱口而出:“盖老师,我给您出这本书!”盖老师听后,顿了一下,羞涩地问我:“真的吗?这本小书真的有出版价值吗?”“真的有,而且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盖老师想了一会儿说:“你要是真觉得好,就拿去吧,出不了再给我拿回来。”
告辞出来,激情过后,在雨后清凉的空气中,我感到身上一丝丝发凉:我一个普通编辑,斗胆承诺了出版,社里会认可吗?会同意吗?这本书真的有我所认为的那么好吗?
过了几天,一位兄弟出版社的总编给我打来电话,询问这本书,并说:“如果出版有困难,我社可以帮助出版!”兄弟出版社这种平淡而有意的关心,增加了我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
随后,我用半年的时间阅读这本书,细细推敲,反复比较,用心灵去体会这本书的个性和思想。最后,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出具了我的初审意见。
2001年初春,在我社选题论证会上,全体编辑充分肯定了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并作为我社的重点选题,上报内蒙古新闻出版局。随后,该书又被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定为自治区“十五”规划重点选题,并作为冲击国家图书奖大奖的首选图书。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不免也曾有过动摇,但正如社长所言:“这样的书不出,我们还出什么样的书呢!”
编辑花絮
一部好书稿,恕我作个庸俗的比喻,恰如一位风情万种的女人,因为天生美丽,身姿婀娜,所以她好;但她再美丽,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所以她也有缺点。而编辑就是一位花匠,一个护花使者,花要持续美丽,需要园丁去规划、浇水、治病、修剪。
在作者的最初手稿中,文明消失篇是第一章,环境变迁篇是第三章,人地关系篇是第二章。我觉得原来的顺序有些逻辑混乱,就将其调整过来。在第三章环境变迁篇中,原来的顺序是:“八、历史时期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化”,“九、呼伦贝尔沙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觉得有些逻辑混乱,亦将其调整过来。正如《诗经·东方未明》所云:“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原来的顺序有所混乱,是因为作者思想和才华喷涌所至。我们作编辑的责任就是把“裳衣”颠倒过来。
该书在排版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采用什么开本?这我早有准备。早些时候,我社副总编朝洛蒙买了一本书,名为《毛泽东的智源》,787×1092毫米,1/16开本,又像杂志又像书,开阔疏朗,图文混排,非常大气。我赶紧去书店买了一本作为我的榜样。
图文混排完成后,就需要考虑封面、扉页、隔页、书眉、版式、字体的总体设计了,我认为这是作编辑遇到的难题之一。如何使整体的设计突出本书的内容?而什么又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洋洋80万字,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及众多的考古文献、历史典籍,且众多图片与文字交相辉映,常常一读就把思绪拽了进去拔不出来,如何剥皮剔骨、概括出她的本质,真是一个大难题……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读者》上的一段话:
祖上以打猎为生,
爷爷以卖木材为生,
父亲以卖劈柴和菜墩为生,
儿子以卖根雕原料为生,
孙子只能以卖黄沙为生。
这活脱脱就是中国北方生态的写意呵!祖孙五代以环境作为生存依托的图景变迁,这不正是本书的主题吗?这种残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就是竭泽而渔吗?盖山林先生的这本书不就是徐徐撞响的警钟吗?好啦,让这浩荡的钟声来唤醒终日紧张忙碌,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人们罢!
于是,灵感攸然而至:竭泽而渔,警钟长鸣!
我把这种想法系统细致地告诉了才华横溢的设计者雷清。好一个雷清!不几天就拿出了设计方案,请作者、社长、总编审查,一次通过,再无更改!为了突出竭泽而渔的警世作用,我建议雷清将竭泽而渔的典故放在了封面上,为了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本书的诗意与美感,我将苏东坡《前赤壁赋》的一段话放在了《绪论》的隔页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为了增强启示作用,我在封面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中国北方生态的历史追踪,中国北方生态的现状报告。”“文明消失的哲思,生态保护的良方。”
为了增加读者的现实感,我在封底写下了这样的话:“你知道内蒙古曾经是森林草原吗?其间湖沼点点,沙鸥翔集……,你知道甘肃河西走廊曾经是水乡泽国吗?其间房舍俨然,炊烟袅袅……,你知道新疆南疆曾经是绿洲连着绿洲吗?其间林海葱郁,波光潋滟……,然而……
为了突出文中一些有哲理的话,我特意将其改为楷体字……
本书校对了21次,除责编、作者外,还聘请了两位硕士、一位博士进行了校对,我夫人也参与了进来,大家都很辛劳。我的小女儿时常趴在书桌上看我校对,我一抬头,就能看见她两只小手拄腮,瞪着明亮的大眼晴,正在帮她爸爸找错字呢!
2003年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小有收获的一年。其中最令我高兴的就是《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获得国家图书奖,但该书的获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2003年是美好的一年,现在已经是年终岁尾了。在2003年这渐行渐远的美好美月中,我怀着真诚的感恩之情,在这里感谢大家,感谢马丽清的引见之功,感谢盖老师的忘年之谊,感谢我社全体编辑的宽容和肯定,感谢社领导、局领导的厚爱和支持,感谢雷清充满灵感的设计,感谢双双和小施排版时付出的辛劳,感谢印刷厂领导的大力协助……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已经消失的文明——中国北方沙漠考古的惊世发现
作者盖山林是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和岩画学专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踏遍了中国北方的各大沙漠。作者通过自己和同行的考古发现,再用大量的历史典籍进行印证,最终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沙漠、甘肃河西走廊等中国北方沙漠、荒原下面,都埋藏着古代曾经十分繁华的文明,如西域三十六国、楼兰古城、丝绸之路的西域道、额济纳的黑城和绿城、东晋时的统万城、河西走廊诸绿洲城市等。大量的考古发现与历史典籍相互可以印证,远古的文明在这里曾经十分繁盛,载之于史的很多古代文明也都曾经确实存在,而今都已被流沙淹埋,古之繁华成今之沙漠!这些沙漠的范围遍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及辽宁、吉林西部。对以上各大沙漠下面的古代文明的发现和印证,作者在本书中都一一进行了论述。
二、文明消失的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文明消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作者认为古代文明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河流湖泊的肆意浪费、对森林树木的毁灭性砍伐、无休无止的战争攻防等,这些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不断贫瘠、草原不断沙化、河流湖泊逐渐干涸、森林树木逐渐消失,作者以清代在内蒙古的放垦为实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二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变迁,例如气候巨变、河流改道、湖泊干枯、洪水泛滥等,这些自然灾害周期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古代文明的消失。
三、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作者运用生态哲学的观点,认为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放眼全国,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荒则荒;人类要改变自己是大自然的征服者的思想,要确立“人类是自然之子”的价值观;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应该是有限度的,索取与补偿应该平衡。
四、对现代文明的拯救——中国北方沙漠、荒原的治理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文明消亡的显蓍事实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这是一种人类集体的盲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文明与自然共同消亡的进程也在空前加快,如沙尘暴的肆虐、沙漠化的加剧、森林的不断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大量生物的灭绝,这些都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现代文明也有消亡的危险!为避免今日之繁华成为明日之沙漠,作者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并以国际治理沙漠的经验为鉴,详细论述了中国北方沙漠、荒原的治理方案,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解决水源问题、出台生态法并依法治理、贯穿全国一盘棋思想、要将人口、资源、生态三者联系在一起考虑等,总之,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应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点。
本书是一部综合论述生态危机史和生态建设方案的开山之作,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学术水平和现实意义。
来源:本网组稿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