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竭泽而渔,警钟长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编辑心得 - 获奖书编辑面对面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获奖书编辑面对面
竭泽而渔,警钟长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编辑心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张昱
2004-02-11 10:49:49  来源: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于2003年12月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正式奖,位列第七。
 本届评奖的范围是全国近600家出版社于2002-2003年出版的20万种新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古籍整理、少儿、教育、辞书、民族等九大类图书。
 评奖程序是先由各出版社推荐出6000余种图书进行初评,从中由160多位各行业专家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评出233种入围图书,公告后,再由专家对233种入围图书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进行复评,最终评出141种获奖图书。其中,正式奖30名,荣誉奖12名,提名奖99名。
 为了庆祝这次获奖,本文对《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编辑心得进行简要的介绍。

 选题的发现与确定
 2000年的夏天,刚下过雨的一个清晨,朋友马丽清领我去见盖山林先生。我们的目的是与先生谈他的一部手稿《大漠泉声》(现已更名为《寻梦草原》)。落座不久,我们就有相见恨晚之感,谈话很快就进入了清谈的最高境界——无所不谈、灵感四溢。盖山林先生是一位考古学专家和岩画专家,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盖满了北中国的山野林泽,他的思考也盖满了北中国的山野林泽。他虽然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也阅世很深,为人却略显羞涩,同时又满怀赤诚与豪迈,非常单纯,正如吴清涟、吴清源、金庸等许多大家一样。话题又转到了写书与出书,先生兴致很高,谈到他最近的几部手稿,我提出想看看他所有的书稿,先生欣然同意。当看到厚厚一摞手稿扉页上面的一行字——《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时,我心弦为之一动,急忙浏览目录,一个标题“大漠孤烟不是诗”便握紧了我的心灵,把我的心灵拉到了一个无限美好而又深刻的意念中,直觉和冲动让我脱口而出:“盖老师,我给您出这本书!”盖老师听后,顿了一下,羞涩地问我:“真的吗?这本小书真的有出版价值吗?”“真的有,而且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盖老师想了一会儿说:“你要是真觉得好,就拿去吧,出不了再给我拿回来。”
 告辞出来,激情过后,在雨后清凉的空气中,我感到身上一丝丝发凉:我一个普通编辑,斗胆承诺了出版,社里会认可吗?会同意吗?这本书真的有我所认为的那么好吗?
 过了几天,一位兄弟出版社的总编给我打来电话,询问这本书,并说:“如果出版有困难,我社可以帮助出版!”兄弟出版社这种平淡而有意的关心,增加了我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
 随后,我用半年的时间阅读这本书,细细推敲,反复比较,用心灵去体会这本书的个性和思想。最后,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出具了我的初审意见。
 2001年初春,在我社选题论证会上,全体编辑充分肯定了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并作为我社的重点选题,上报内蒙古新闻出版局。随后,该书又被内蒙古新闻出版局定为自治区“十五”规划重点选题,并作为冲击国家图书奖大奖的首选图书。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不免也曾有过动摇,但正如社长所言:“这样的书不出,我们还出什么样的书呢!”

 编辑花絮
 一部好书稿,恕我作个庸俗的比喻,恰如一位风情万种的女人,因为天生美丽,身姿婀娜,所以她好;但她再美丽,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所以她也有缺点。而编辑就是一位花匠,一个护花使者,花要持续美丽,需要园丁去规划、浇水、治病、修剪。
 在作者的最初手稿中,文明消失篇是第一章,环境变迁篇是第三章,人地关系篇是第二章。我觉得原来的顺序有些逻辑混乱,就将其调整过来。在第三章环境变迁篇中,原来的顺序是:“八、历史时期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化”,“九、呼伦贝尔沙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觉得有些逻辑混乱,亦将其调整过来。正如《诗经·东方未明》所云:“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原来的顺序有所混乱,是因为作者思想和才华喷涌所至。我们作编辑的责任就是把“裳衣”颠倒过来。
 该书在排版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采用什么开本?这我早有准备。早些时候,我社副总编朝洛蒙买了一本书,名为《毛泽东的智源》,787×1092毫米,1/16开本,又像杂志又像书,开阔疏朗,图文混排,非常大气。我赶紧去书店买了一本作为我的榜样。
 图文混排完成后,就需要考虑封面、扉页、隔页、书眉、版式、字体的总体设计了,我认为这是作编辑遇到的难题之一。如何使整体的设计突出本书的内容?而什么又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该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洋洋80万字,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及众多的考古文献、历史典籍,且众多图片与文字交相辉映,常常一读就把思绪拽了进去拔不出来,如何剥皮剔骨、概括出她的本质,真是一个大难题……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读者》上的一段话:
 祖上以打猎为生,
 爷爷以卖木材为生,
 父亲以卖劈柴和菜墩为生,
 儿子以卖根雕原料为生,
 孙子只能以卖黄沙为生。
 这活脱脱就是中国北方生态的写意呵!祖孙五代以环境作为生存依托的图景变迁,这不正是本书的主题吗?这种残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就是竭泽而渔吗?盖山林先生的这本书不就是徐徐撞响的警钟吗?好啦,让这浩荡的钟声来唤醒终日紧张忙碌,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人们罢!
 于是,灵感攸然而至:竭泽而渔,警钟长鸣!
 我把这种想法系统细致地告诉了才华横溢的设计者雷清。好一个雷清!不几天就拿出了设计方案,请作者、社长、总编审查,一次通过,再无更改!为了突出竭泽而渔的警世作用,我建议雷清将竭泽而渔的典故放在了封面上,为了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本书的诗意与美感,我将苏东坡《前赤壁赋》的一段话放在了《绪论》的隔页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为了增强启示作用,我在封面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中国北方生态的历史追踪,中国北方生态的现状报告。”“文明消失的哲思,生态保护的良方。”
 为了增加读者的现实感,我在封底写下了这样的话:“你知道内蒙古曾经是森林草原吗?其间湖沼点点,沙鸥翔集……,你知道甘肃河西走廊曾经是水乡泽国吗?其间房舍俨然,炊烟袅袅……,你知道新疆南疆曾经是绿洲连着绿洲吗?其间林海葱郁,波光潋滟……,然而……
 为了突出文中一些有哲理的话,我特意将其改为楷体字……
 本书校对了21次,除责编、作者外,还聘请了两位硕士、一位博士进行了校对,我夫人也参与了进来,大家都很辛劳。我的小女儿时常趴在书桌上看我校对,我一抬头,就能看见她两只小手拄腮,瞪着明亮的大眼晴,正在帮她爸爸找错字呢!
 2003年是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小有收获的一年。其中最令我高兴的就是《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获得国家图书奖,但该书的获奖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2003年是美好的一年,现在已经是年终岁尾了。在2003年这渐行渐远的美好美月中,我怀着真诚的感恩之情,在这里感谢大家,感谢马丽清的引见之功,感谢盖老师的忘年之谊,感谢我社全体编辑的宽容和肯定,感谢社领导、局领导的厚爱和支持,感谢雷清充满灵感的设计,感谢双双和小施排版时付出的辛劳,感谢印刷厂领导的大力协助……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已经消失的文明——中国北方沙漠考古的惊世发现
 作者盖山林是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和岩画学专家,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踏遍了中国北方的各大沙漠。作者通过自己和同行的考古发现,再用大量的历史典籍进行印证,最终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沙漠、甘肃河西走廊等中国北方沙漠、荒原下面,都埋藏着古代曾经十分繁华的文明,如西域三十六国、楼兰古城、丝绸之路的西域道、额济纳的黑城和绿城、东晋时的统万城、河西走廊诸绿洲城市等。大量的考古发现与历史典籍相互可以印证,远古的文明在这里曾经十分繁盛,载之于史的很多古代文明也都曾经确实存在,而今都已被流沙淹埋,古之繁华成今之沙漠!这些沙漠的范围遍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及辽宁、吉林西部。对以上各大沙漠下面的古代文明的发现和印证,作者在本书中都一一进行了论述。
 二、文明消失的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文明消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作者认为古代文明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河流湖泊的肆意浪费、对森林树木的毁灭性砍伐、无休无止的战争攻防等,这些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不断贫瘠、草原不断沙化、河流湖泊逐渐干涸、森林树木逐渐消失,作者以清代在内蒙古的放垦为实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二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变迁,例如气候巨变、河流改道、湖泊干枯、洪水泛滥等,这些自然灾害周期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古代文明的消失。
 三、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作者运用生态哲学的观点,认为在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放眼全国,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荒则荒;人类要改变自己是大自然的征服者的思想,要确立“人类是自然之子”的价值观;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应该是有限度的,索取与补偿应该平衡。
 四、对现代文明的拯救——中国北方沙漠、荒原的治理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文明消亡的显蓍事实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这是一种人类集体的盲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文明与自然共同消亡的进程也在空前加快,如沙尘暴的肆虐、沙漠化的加剧、森林的不断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大量生物的灭绝,这些都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现代文明也有消亡的危险!为避免今日之繁华成为明日之沙漠,作者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并以国际治理沙漠的经验为鉴,详细论述了中国北方沙漠、荒原的治理方案,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解决水源问题、出台生态法并依法治理、贯穿全国一盘棋思想、要将人口、资源、生态三者联系在一起考虑等,总之,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应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点。
 本书是一部综合论述生态危机史和生态建设方案的开山之作,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学术水平和现实意义。

来源:本网组稿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