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大学出版社召开《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新书发布会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北京大学出版社召开《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新书发布会
2017-05-24 09:57:08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与会专家及部分作者合影

  2017年5月21日,由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经济科学》编辑部学术支持的“‘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暨《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顺利举行。《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主编,是近年来研究“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实践背景、推进方式以及潜在影响。它的编著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此次新书发布会更是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张辉教授主持此次发布会,并向各位来宾介绍了新书的内容。

  本书从全球价值双环流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出发,重点研究中国在“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的枢纽和引领机制,主要探讨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与空间有没有内在的相嵌性,即有没有紧密结合的可能性这一问题。首先,从产业与空间分工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从历史演进及现状、产业与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关系角度分析和比较“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重点研究“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扩散机制,分析协同发展将对双方带来的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一书有四大篇章,四大篇章分别为:比较分析篇——邦音殊邈国谊长,同沐春风各有香;产业协同篇——百代犹怀管仲法,既厚农工不薄商;空间协同篇——江南塞北扬鞭过,天下法式彀中藏;理论历史篇——一举明纲张万目,两阵清风阅千年。共编录十九篇学术论作,围绕“一带一路”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角度多元,内容全面,剖析深刻,框架宏大。

  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影响着不同文明与国度的兴衰。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过去的三年,是“一带一路”走下蓝图、完成规划的动员期,如今开始向深耕细作、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迈进。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认识,“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大战略。

  基于前面已有的研究,本书汇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一带一路”为主题,从产业与空间的角度深度剖析“一带一路”愿景在实现发展中国家产业与空间协同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中汇聚了专家学者们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充分了解战略内涵、深度挖掘战略价值、广泛拓展战略视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书有四大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学术团队俊采星驰。本书各个篇章的作者均来自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重要科研机构,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研究,使得本书学术分量十足,学术影响深远。

  第二,研究分析一丝不苟。书中的各项研究都是相关学者重要的学术结晶,研究过程缜密细致,研究成果指导性强,其中诸多研究开辟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先河。例如《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比较分析》以“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一一进行的比对研究,分析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并就具有合作前景的重要领域提出了相关建议,完善了“一带一路”政策的国别特征研究,为“一带一路”政策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范围内贯彻落实提供了宝贵的指南。

  第三,视野格局高屋建瓴。本书涵盖内容从产业结构到空间布局、从前沿理论到历史进程,规模宏大,视野宽广,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深入剖析。如《“一带一路”建设、全球结构重建与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从全球宏观经济的横向视角鸟瞰当前全球经济的危机与复苏,内容宏伟,大笔如椽;《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丝绸之路的启示》将中国汉代以来的货币体系进行了完整的梳理,从两千年来的历史纵向分析了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历程与经验,并对“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第四,形式体裁丰富饱满。本书虽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编者希望此书能够最大程度上让每一个阅读受众受益,因此在保证学术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丰富了具体文章的体裁,其中既有诸如《“一带一路”产业转移的考察及政策建议——基于国际产能合作的视角》《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性——“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讨论》等理论分析,也有《央企产能走出去是增强世界经济活力的新途径———以“亚吉模式为例》《泰达海外模式助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埃国际产能合作》等案例报告,与此同时还有针对具体问题的科普性质分析文章等,丰富的体裁使得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接受,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影响力,加深了人们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长刘勇等出席了发布会并先后致辞。刘伟校长在致辞中梳理了北京大学与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研究项目中的合作历程,指出当前社会各界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尚不能满足实践需求,未来要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刘勇院长则强调了要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际合作与协同,并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中国搭台,各国场戏”。

  新书发布会后,与会学者就“一带一路”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一带一路”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与讨论。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当前“一带一路”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其中,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勇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一直以来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所做的工作,着重提出了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表示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智库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卫东在“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深刻阐释了包容性的内涵,“一带一路”峰会的召开也意味着“一带一路”逐渐进入了实质性的落实阶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别入手,仔细分析了日本、美国、金砖五国等重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并深入探讨了当前国际产业布局的全球价值双循环框架;富滇银行董事长夏蜀从“一带一路”具体的落实情况着眼,以云南为例讨论并分析了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的现状,由此对“一带一路”投资的区域性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徐辉提出了全新的国际化模式,通过推动经贸合作格局的优化,加强文化科技的国际交流、能源安全保障,以实现全球城镇网络的重构;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钢通过对中南半岛和孟加拉、中国、印度与缅甸等国的分析,提出了“一带一路”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概念和图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从企业系统问题和文化系统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保持统一的体系,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仔细沉稳;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秦建国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当前“一带一路”的发展状况,并以中欧专列为例针对当前基础设施的走出去提出了相关建议;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与到场来宾分享了自己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务服务工作的体会,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切身感受,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软实力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趋势、新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此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自由交流,针对当前形势之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内容展开了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的讨论,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医疗健康等内容。现场交流气氛活跃,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也在交流碰撞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

  研讨会的最后,张辉教授指出,近年来,在北京大学与国家开发银行通力合作下,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有了诸多突破性的进展,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除了此次发布的新书之外,还有2016年由刘伟、郭濂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以及由刘伟、张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教材类读本《全球治理:国际竞争与合作》;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大学和UNDP三家联合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报告》,已经列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UNDP与中国政府签约《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之中;2017年3月项目研究组与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签署出版协议,研究成果将在海外出版发行等。

  “四美二难兰亭座,燕园曲水展书笺。潘江陆海有时尽,鹅湖龙场载万年”。此次《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新书的发布,意味着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在服务国家战略,建设高端智库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大家将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继续深化对“一带一路”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供稿)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