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促进中国当代哲学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共同价值取向。不久前在苏州大学召开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讨会上,参会者就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主题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建构原则、基本思路和主要框架进行深入讨论。
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时代语境中开展本主题研究,不仅是百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使命的继续,而且是融合外来、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的需要。就回应时代主题和国家发展需要而言,这是全球文明秩序重建、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因为即使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离开了文化的民族在世界上都是不会被认可的,只有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宝贵智慧的中国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品格,进而才会拥有更加广泛和更为积极的世界历史意义。
如何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理论原则?任平提出坚持“整体性继承、批判性创新、历史性梳理和思想性引领”的四项原则,陈卫平提出“因事而建、因史而建、因势而建”三原则。其实,就是要坚持时代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坚持服务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民族话语形式。笔者认为,建构过程既是“以中化马”更是“以马化中”。要保持开放式对话、反思后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三类学术态度的融贯统一,既是从实际出发开展从古至今、由外及中的学术对话,又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反思、批判继承,还是面向未来保持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价值提炼、文化创新,最后统一于包容多元、坚守一元的学术实践原则和哲学本真立场,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底线,同时符合中国哲学主流的意识形态理念,努力体现中国文化精神风格,延续中国文明风骨神韵,融汇人类集体智慧结晶。
如何选取建构路径的方法论?学者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的角度进行讨论,涉及拓宽学术视野、澄清建构语境、厘清研究进路和破除观念障碍等四个方面。大家主要强调的是要跳出刚性学科分野和专业限制,以时代视野来真切地扎根中国大地、研究现实问题、及时总结和把握实践经验;关注互联网革命带来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更迭与发展,以全球视野来保持与西方思潮的对话活力、厚植开放优势;梳理近代中国哲学文化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更进一步以历史视野来详细考察中国传统哲学史中若干概念范畴并重新赋义,打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理论鸿沟和思维壁垒。在范式创新上要注意把握当代中国语境,关注西方历时性发生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在中国社会的共时甚至是倒错出场。要观照意识形态进路和哲学家个体化进路,既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给予我们的可能性空间充分挖掘出来,也把个体思想的特有色彩充分展示出来、把思维的独特成果充分表达出来。注意破除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过程中可能存有的物质本体论、主体性实践本体论、实践生存论本体论等观念性障碍。
关于建构过程中所必然涉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学者们表示出浓厚的学术兴趣,贡献了诸多观点。一是以聚焦问题为导向,考察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与中国传统思想主张的深度关联;二是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创新与进步,明确中国文化思维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转化的基本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继续深入;三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方法,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儒家化,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继承态度,使其真正摆脱封建传统束缚进而实现与现代文明的平等契合;五是坚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优秀部分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当代形态的实质统一。
交流讨论使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得以澄明,推进了与本课题密切关联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省察、原则辨析、目标设定、路径选择、方法论自觉等工作,并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智性汇通给出了个性化答案和解释,这无疑有利于将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学术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06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