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陈再见、王威廉对谈(从左至右) 作者陈再见 11月25日晚,“我的小说是推土机”——《青面鱼》新书发布会在广州举行,该书作者、广东青年作家陈再见,中国作协会员、青年作家王威廉,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青年评论家唐诗人等嘉宾与观众5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 《青面鱼》是陈再见的首部中篇小说集,收录了《蛇类》《母辈》《殊途》《弃儿》《鱼生》《天桥》等六篇小说。陈再见高中辍学,用五年时间从农村代课老师成长为深圳打工文学新星,被推许为继王十月、郑小琼后我国第三代打工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他在《人民文学》《当代》《钟山》《十月》等刊物发表多篇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六歌》,小说集《一只鸟仔独支脚》《喜欢抹脸的人》《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等。陈再见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生活的多个侧面,作品中描述留守儿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心灵挣扎等内容,以平行的视角记录了外来打工一族的深圳记忆,并不断探索这座城市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陈再见的小说以写实见长,尤擅长表现一些生活在底层的“失败者”,他说:“我是个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我喜欢观察生活本身,原生态的,而非经过文学和影像选择性地呈现,尽管它们更多的是丑陋、阴暗和被遮蔽的真相。”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是陈再见创作的源泉,比如作品中多次提及的“湖村”就是以他自己的故乡为原型创作的。陈再见在作品中对现实进行了重构,呈现出一个重建后的故乡,反映出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表现了他对家乡文化和深圳移民文化的深刻思考。 作家王威廉认为,陈再见对生活观察细致,创作力旺盛。他说,陈再见擅于发现故事,更擅长把故事转化为创作素材,他的小说来源于生活,但不局限于对现实的白描,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广东地方文化元素,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作品密度大,像一台“推土机”。评论家唐诗人表示,作家捕捉到了题材不能只用以叙说,更多的应该是再编构。比如,陈再见在小说《蛇类》中把人写得比蛇更可怕,颠覆了现实,这体现了陈再见对生活本身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青面鱼》中的小说完成于陈再见创作生涯中的不同时期,如《母辈》创作于2010年,是作者写作的第一个中篇小说,而《天桥》则是新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陈再见中篇写作的实力。著名评论家王干,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和著名作家徐则臣都为该书撰写了推荐语。在徐则臣看来,写作在陈再见身上呈现出一种可喜的状态,即成长。而文学意义上的成长实际也是作家本身的成长。 与之前出版的作品相比,新书《青面鱼》延续了陈再见小说的一贯风格:叙事平稳,故事性极强,但在创作题材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陈再见表示,会一直进行写作,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环境变化,创作必将有新的题材和内容。 会上,新书作者、嘉宾还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探讨了80后文学创作、对“打工文学”和“学院派”文学创作的异同等话题。 本次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200bookshop联合主办,广州见言读书会协办。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