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时22年编纂完成的《中华大典·交通运输典》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个分典,分别为《交通路线与里程分典》《交通工具与设施分典》《驿传制度分典》,总计达1200万字之巨。

1月30日下午,《中华大典·交通运输典》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举行。《中华大典》编委、《交通运输典》主编、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傅林祥(副主编)、路伟东(编委),孟刚、王亮等作者团队,以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处长王莳骏,《中华大典》编委、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中华大典》编委、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尚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虹,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上海书店出版社原总编辑金良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贺圣遂,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吕健,西泠印社出版社总编辑江兴佑等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佩英主持。

葛剑雄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交通运输典》的编纂价值。因为文言、汉字的特殊性、复杂性,由专家学者整理出这套书,可以为日后精准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使文献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使一些冷僻材料能重新被注意,以助益研究。葛教授对参与《交通运输典》编纂出版的作者和编辑表达了他的感谢,他说,这么多人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为保证《交通运输典》的学术质量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葛教授回忆说,项目进行之初,遭遇了很多困难。一是当时学术界是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老先生们觉得,与其把精力投入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古籍整理中,不如以余年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或为学界培养新人。支持者认为,汇编资料省去研究者翻检之劳,也是为学界作贡献,功德无量。最终这个项目得到了老先生们的理解与支持,并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二是与事者都有自己的学术任务要完成,有人生的现实问题要解决,不可能做到心无旁骛。三是资金短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编纂工作大力支持,项目才没有中道而废。如今斯书已成,很多编委却已经不在了,令人有“不胜今昔”之感。

王莳骏、葛剑雄、江晓原、谈毅为新书揭幕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交通运输典》编纂出版的重要性和不容易。《中华大典》是惠泽后人的文化工程,它的出版有利于抢救、保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和激励全民族力量;也有利于当代科学研究和海内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交通运输典》作为一部卷帙浩繁的、全面反映1911年之前中国人交通工具、交通路线和交通制度的集大成著作,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思想的今天,它的出版除了深入挖掘中华传统典籍中有价值、可以借鉴的相关文献,供今天人们学习研究外,也是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尝试。

《中华大典》是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同时也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于1992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它是一部以国家名义组织力量编写的中华古籍大型类书,是规模巨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和集大成项目,为1949年以来罕见。它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发挥巨大作用,也必定具有深远的影响。从立项以来,多位政治局常委、委员和国务委员作过题词或批示,对《中华大典》的编纂表示支持,给予指导。
党委书记、董事长谈毅介绍了《中华大典》出版情况。1995年,在得知当时的“新闻出版署”有意编纂出版《中华大典》后,交大社立刻响应、积极运作,终于争取到《交通运输典》出版任务。二十多年来,交大社始终将《交通运输典》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也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精干的古籍编辑队伍。经过几年努力,交大社在科技古籍出版领域重点发力,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基金以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他表示,交大社将以《交通运输典》为契机,继续学习兄弟社的专业长处,久久为功,走出一条具有交大特色的古籍出版之路。

交大社向交大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赠书
上海交大社编委会主任张天蔚回忆说,当年,交大出版社是全国大学社里第一家参与《中华大典》出版工作的。二十多年来,在葛先生的带领下,交大社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合作,组成了一支有力的队伍,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出版社有幸在这个时代做了一项重要的出版工作,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迹。
来源:百道网 2018年2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