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重要活动,第六届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推优活动8月4日晚在北京电视台隆重举行。本报记者 郝天韵 摄
8月9日,为期7天的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落下帷幕。活动在火热的8月为北京城带来一阵清凉的纪实影像风,带领观众重温40年的奋斗,重走40年的历程,重启40年的辉煌——9家影院、5个城市文化艺术空间轮番接力,总计放映78场次,观影人次共计4143,满场场次占总场次70%以上。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获悉,本届纪实影像周涉及金额合计超2亿元,较上届翻了一番。
回首40周年 开启新篇章
本届纪实影像周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以纪实影像的手法,表达中国人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与智慧书写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40年里,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改观,还有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记录并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
“我们精选出了40年的40部优秀纪录片作品,带领观众一起重温40年来生活中那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每一部作品都代表了当时所处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组委会秘书长徐秋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组委会特别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实影像大事记特展,便是让观众切身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并从中感受真实的力量。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实影像大事记特展上,有记录激情燃烧的上世纪80年代的《莫让年华付水流》《零的突破》《美的呼唤》《南极,我们来了!》;有记录文化回归现实的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的山神》《回家》《八廓南街16号》《三节草》;21世纪前十几年,有沿着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两条路线向纵深发展的《故宫》《圆明园》《大国崛起》……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全国纪录片创作和输出大户,北京目前共有纪录片创作机构60余家,从事纪录片产业的人员有2000余人,每年生产的纪录片有200余集。作为影像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7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的表彰活动也在本届纪实影像周期间举办,成为2018年纪录片行业的一大盛宴。
担当社会责任 记录新时代
本届纪实影像周还特别融入“冬奥”“扶贫”等特色鲜明的时代元素与社会热点,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纪实影像记录时代发展、讲述时代故事的过程中。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扶贫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决策部署,组委会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办公室的组织下,还向首都各纪录片制作单位、播出平台发出倡议:“我们呼吁首都纪实影像企业将镜头对准北京市对口支援与对口帮扶地区,用摄像机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好山好水,同时也记录相关扶贫援助计划的展开与工作成果……”为此,本届纪实影像周特设“同心同梦”单元。
此外,在影像周期间,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还联合发布了《北京冬奥影像纪录指南》,发动全国纪实影像机构和个人爱好者,共同记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用纪实影像为人文景象和城市变迁汇编“国家相册”,向世界讲好北京冬奥故事。
“记录新时代,是北京电视台一直以来的目标和初心。”北京电视台总编辑王珏告诉记者,北京电视台有着优秀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和良好的创作基础,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纪录片创作,目前已推出《解放——人民的选择》《红军不怕远征难》《大西山》《永定河》《中国梦365个故事》等一系列关注历史、聚焦时代的精品力作。接下来,北京电视台将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年、冬奥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制作一系列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纪录片,把镜头对准当代普通人的生活,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参与展览展示 呈现新精彩
作为专业的纪实影像论坛,本届纪实影像周的论坛围绕“纪实影像的瞬间永恒”“纪录片导演应具备的自我修养”“纪实影像的新媒体时代”“纪实后备人才的培养”四大主题展开精彩讨论。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特开辟了面向公众的报名通道,不仅吸引了广大纪录片专业工作者参与其中,更吸引了大批纪录片爱好者前来聆听对纪录片的专业解读。记者了解到,在中华世纪坛当代馆剧场,4场专业论坛共吸引了各界观众近千人次参加。
除了行业内的创作、传播机构参与,不少“幕后”的纪实影像设备厂商也参与其中。佳能、索尼、蔡司、大疆、阿童木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设备企业,纷纷亮相中华世纪坛。在主体展览展示中,这些企业纷纷拿出自己最新和最畅销的产品,让参观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设备的专业知识,更能亲手操作这些专业设备,感知纪实影像创作最真实的一面。
据了解,五洲传播中心、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北京纪实、上海纪实、湖南金鹰纪实、云集将来、三多堂、索尼、佳能等50余家参展机构、600余部作品参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纪实影像盛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2018-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