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11月19日,2018年“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敦煌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协办。相关领域知名学者专家、敦煌研究院专家及编辑部编辑、浙江大学及出版社领导、编辑等四十余人共聚一堂,就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研究动态、《敦煌研究》办刊方向、敦煌学外译及数字化传播等主题展开讨论。
所谓“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以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当下,敦煌学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涉及敦煌学理论、敦煌学史、敦煌史事、敦煌语言文字、敦煌俗文学、敦煌蒙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与中西交通、敦煌壁画与乐舞、敦煌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能把《敦煌研究》这个平台办的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关注敦煌学的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介绍了出版社围绕一带一路建立的团队和专栏,及取得的系列成果,期望出版社能为敦煌学研究做出贡献。浙江大学社科院副院长袁清谈到浙大已在古籍整理、敦煌与丝路文明研究等若干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确立了学科优势,相信随着浙大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不断深入,会有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涌现。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三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其一,敦煌学及丝路相关研究的发展,学术著作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物出版社编审黄文昆分析了十六国时代佛教造像的两个阶段特征和关于“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的若干思考。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认为敦煌学需要普及,敦煌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也依赖于敦煌学的普及,并对如何办好这类期刊提出了建议。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表示要抓住时代机遇,培养敦煌学研究人才,推进敦煌研究。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孙继民认为敦煌学是石窟和文书的结合,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但目前正遭受其他学科的稀释,需要寻求再突破。浙江大学教授张涌泉希望流失在海外的敦煌文献都能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一样,用彩色照片记录,进行彩色仿真影印,分大类加以出版,把一些残卷进行缀合。浙江大学教授刘进宝表达了加强国外敦煌学论著翻译质量的愿望,并给出了建议。天津大学教授张加万分析了文博领域数字人文研究动态,如史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创建数字人文项目等。宁夏大学研究员段玉泉认为西夏学与敦煌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敦煌学材料、方法、经验可为西夏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方凡通过对期刊的研究,认为外译工程可分为东西文化、历史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三个版块,将通过多种渠道把中国敦煌学研究著述译介出去。泰州日报社编审叶爱国谈及汉简“过”字有供给和供应义。



其二,讨论《敦煌研究》期刊发展方向、期刊编校质量等问题。敦煌研究院编辑部副主任党燕妮和主任助理孔令梅介绍了《敦煌研究》的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与会专家对此提出了宝贵建议。如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和平建议开设敦煌学人物专栏和书法专栏,重视书评的撰写。敦煌研究院研究员马德认为《敦煌研究》应该引领敦煌学术潮流,要加强敦煌研究的学术化与科学化。浙江大学教授许建平认为目前栏目散而多,写卷图录出版缺少彩色影印图片,同时希望能不定期组织同题文章或在同一研究领域有争议的文章同期刊登,引进国外好的论文翻译刊登。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认为《敦煌研究》需要在质量上多下功夫。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陈港泉用大数据分析了《敦煌研究》设立保护专刊对提升敦煌研究院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保护和管理研究发挥作用。


其三,通过案例和成果,探寻敦煌研究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介绍了敦煌研究院赴丝路沿线的中亚国家考察的经历和感想,指出学界当前对中亚的丝路遗迹及文化资料仍相当缺乏,今后会继续组织人员进入中亚进行考察研究。浙大出版社副总编张琛带来了《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的阶段性成果和该书系第二批出版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分析了该书系出版后产生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执行主编徐枫介绍了浙大社科学报的主题栏目,重点谈到创建“丝路文明”栏目推进敦煌学研究。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元林介绍了近两年来敦煌研究院的丝绸之路研究学术活动和成果。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从《中西交通史》外译谈及交通典籍外译与外语学科建设。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以莫高窟第72窟北壁弥勒经变为例,讲述数字化时代的敦煌壁画图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系副教授何鸿展示了一系列珍贵的敦煌拓片。浙大出版社徐凯凯以《张大千出版文献展》中的几件藏品为例,述说了张大千考察敦煌、临摹敦煌壁画这些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分别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琛主持。
时光荏苒,千年一瞬。敦煌文化艺术遗产有着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背景,是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等世界几大文化与中国文化交融、荟萃的产物,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共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相信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敦煌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能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传播、弘扬。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