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启蒙先驱文化巨擘——纪念梁启超逝世九十周年暨《梁启超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北京市社科联的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以及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梁启超全集》的出版展开了热烈讨论。 
《梁启超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翠玲,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出版基金办公室主任刘亦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文化和旅游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主任崔建飞、副主任顾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党委副书记李永强,梁启超先生后裔梁忆冰、梁旋、于小东等;专家学者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耿云志,《梁启超全集》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汤仁泽等。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主持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念群教授主持会议
这部《梁启超全集》,是迄今为止梁氏论著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梁启超中举前至去世,即1889年以前至1929年所见的梁启超全部著述,分为论著、演说、诗文、译文、函电五大类、二十集,每类以时间排序,另附全集篇目索引及相关资料。《全集》呈现了梁启超著述的原貌,所收或录自手稿,或录自梁启超手订、手校的较早出版品,或录自最早刊载其著作的书籍报刊,特别是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梁氏佚文、信件等,如“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等,是此前的梁氏各版本文集中从所未见的。主编汤志钧先生父子对全部内容进行了精当的整理、校勘、标点,并对许多没有明确撰写时间的文章进行了考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致辞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做了致辞。贺耀敏教授表示,作为国内著名的人文社科教育基地,中国人民大学自立校以来,以“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为本校精神,始终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结合。《梁启超全集》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对人大出版社出版质量与水平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人民大学在学术出版方面所做工作的认可。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梁启超的思想也让自己受益匪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崔建飞教授致辞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崔建飞教授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梁启超全集》的学术价值。《全集》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的重点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始终非常重视。崔建飞教授表示,多年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坚持整理档案文献,也正因清代文献档案具有多、乱、散、新之特点,因此必须借助修史的机遇,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搜集、整理,在编纂出一部详实的信史良史的同时,为学人提供更多的文献档案,推动学术研究,嘉惠学林。《梁启超全集》即是清史工程资助出版文献丛刊的代表作品之一。《全集》的出版历时几十载,主编汤志钧先生父子呕心沥血,为学界奉献了一部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梁氏文集,一定会有助于学界深化对梁启超的研究,对加深了解近代中国和近代学术必将大有裨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党委副书记李永强介绍出版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党委副书记李永强介绍了《梁启超全集》的出版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承担《文集》出版工作以来,得到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戴逸先生作为清史编委会主任,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全集》是梁启超研究专家汤志钧先生及其子汤仁泽先生三十余年的心血。经过主编和编辑人员近十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集》的成功出版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于小东作为梁氏后裔代表也在大会上做了致辞。
参会学者也就《梁启超全集》的出版,展开了热烈讨论。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发言
戴逸先生在发言中向编者汤志钧和汤仁泽表示了祝贺。戴逸先生指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阶层探索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学人魅力和巨大的文化价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筹备梁启超全集出版之时,戴逸先生就认定,国内对梁启超素有研究,又对人物结集又有经验的学者,非汤志钧先生莫属。今年恰逢梁启超逝世九十周年,出版一套《梁启超全集》以供后辈学人进行研究,是我们纪念这位思想家最好的方式。

《梁启超全集》编者汤仁泽先生发言
《梁启超全集》主编汤志钧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为会议特别录制了视频,并将致辞交由汤仁泽先生代为转达。汤志钧先生在致辞中谈到: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梁启超集》的整理编辑工作就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做了一系列工作。多年来自己在国内外广泛搜集了梁氏著述、佚文、信函等,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赴日讲学期间搜集整理的梁启超佚文散札,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后赠阅的函札、佚文等。《梁启超全集·书信集》中收录了梁启超致140多人或团体的1400多通信函,许多是首次披露的。这些“新发现”为全集增添了新内容,也为学界和读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梁启超全集》原是中华书局近代史编辑室的项目,但未能实现。2003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并作了大量的筹备工作,然而还是搁浅了。最终由清史纂修工程将其列项,列入“《清史》纂修工程·文献丛刊”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2014年下半年,在历史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梁启超全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成功,时年自己已90岁了。《梁启超全集》的整理出版,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有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有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有国内外专家学者赠送的资料,有梁氏后人的协助等等,要向他们表示感谢。
汤仁泽先生作为《全集》的编者也做了致辞。汤仁泽先生说,今天我们出版《梁启超全集》,纪念梁启超,为的是进一步研究梁启超及中国近代史,进一步了解梁启超及近代社会,对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虽说多年的伏案整理工作任务艰巨,一千数百万字的校对工作繁重,但自己是辛劳其中,也欢乐其中,受益匪浅。今天呈现出来的这套《全集》可能还有不足,但是是一部凝聚了父子二人多年心血、凝聚了学界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大力支持的诚意之作。

此外,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张海鹏先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耿云志先生、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汝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清华大学刘桂生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研究员围绕《梁启超全集》的出版和自身的研究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因故未能出席会议,特地致信并委托杨念群老师代为转达。
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召开了两场专场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三十多位学者出席讨论会并发言。

《梁启超全集》的出版工作得到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和北京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出版以来持续受到专业媒体的关注,得到了来自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