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百姓叙事,家国情怀”主题新书分享会在独秀书房•旗舰店举行。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凡一平,文学桂军最具影响力的评论家之一,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伟林以及《遥远的桥:北京医生家书》作者卢秋生等三人与在场的近百名热心读者一起,重温纸短情长,细品“一行家书千行泪”的旧家书,寻觅潜沉内心深处的温馨和感动。 现场嘉宾(左一:黄伟林 中:卢秋生 右一:凡一平)(薛梅摄) 分享会上,作者卢秋生向在场的读者讲述了这本书整理出版背后的故事。他介绍道,将这些书信整理、保存、出版,是家人共同的心愿。从2016年夏天开始,自己就埋在这些老家书的纸堆里,一页一页地阅读和翻拣。这些书信数量很大,其中有部分信件因时间久远而纸页泛黄、字迹模糊,信件形态也大小不一。历经了漫长的整理、誊抄工作后,遴选出几十封时间跨度20多年的旧书信,按照时间排序,以“与子书”“与妻书”等别类,编辑成书。这些书信记录的是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有夫妻之间同心同德、共同孝老爱亲、互相支持事业的心语,有父辈对子女生活、成长、爱情、事业的暖暖关怀和谆谆教诲,有生活的琐碎和絮叨,也有人生理想的生发与展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日常往事,成了儿女们一生温暖的回忆。 作为本书从收集整理到最后成书的见证者,凡一平表示,《遥远的桥:北京医生的家书》绝不逊色于其他优秀家书题材的书籍。传统书信曾经作为重要沟通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是手机等现代通信设备的普及和使用。《遥远的桥:北京医生家书》一书,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当年的生活,反映了亲人间相亲相爱的往事,把这些珍贵的书信出版成书,使我们的历史得以保存,亲情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 黄伟林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角度对《遥远的桥:北京医生的家书》一书进行了解读。他从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中对“家”的描述和精神本质的揭示这个角度,从文学意义层面为我们解读该书的意义。他说,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身处的家庭中每一位成员,他们都是非常认真、非常耐心、非常坚韧地努力维护着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他指出,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子女等家庭关系。 在活动互动环节,来自观文馆的两位朗读者朗读了书中的两篇书信,现场的读者为这些温暖而充满深情的文字深深感动,一些读者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远离家乡异地求学而忽略了父母的思念与牵挂,他们纷纷表示,活动结束后,要马上联系自己的父母,即使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文/薛梅 ) 现场读者交流互动(薛梅摄) 为现场读者签售(薛梅摄) 现场读者与嘉宾合影(薛梅摄) 内容简介: 本书是父母写给儿女们的家书。1969年,作者的父母作为医务工作者,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在甘肃陇南一个叫作桥头镇的地方,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西北生活,从此开始与子女们的通信。这些书信,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当年的生活,反映了亲人间相亲相爱的日常往事,折射了时代镜像和家国情怀。而随着岁月流逝世,这些书信最终也照见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构就了“家源流远,人立而行”的家风,也成为儿女们一生温暖的记忆。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