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 》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同济大学出版社《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 》
江岱
2004-07-16 17:29:46  来源: 
 
 中法经济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9-30日召开四川成都论坛,以“城市发展,交通方式和多模式转换”为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取得圆满的成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次论坛的丰硕成果,促进中国与欧洲城市交通发展经验的交流及互鉴,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与动态城市研究基金会(PSA标致-雪铁龙)的大力支持下,《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一书得以出版面世。

 20世纪以来,人类将教育和交通两大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是提高社会成员基本素质的关键,交通则是关系人类社会时空发展的不二法门。交通方式间的转换和多模式化交通是与当代城市机动性交通发展和城市交通政策的确立密切相关的核心性概念。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很难找到一个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有了一个非常拗口的书名——《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

 多模式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在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本书收纳的来自中、法、德三国的十七位专家、学者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研究,既有国内专家对我国城市交通现状的分析,对当前城市交通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的探索,以及自建筑设计角度对新型交通枢纽空间的心得;也有欧洲在解决城市交通机动性问题方面积累的经验,在综合交通体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探讨,是我国城市规划理念实现自“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方向转移的一个开端,体现了规划界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重点从运载工具向运载对象的转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以及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对从事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具有参考价值。作为中法对照双语读本,亦为专业语言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机。

 全书分序言、上篇及下篇三部分。

序言包括:

 费尔斯的《对动态城市未来的共同思考》
 杜伟光的《共享经验的交流》
 兰德的《推动以城市为主题的中法交流》

上篇为交通方式转换的场所空间:

 费朗兹·巴朋的《城市机动性的展望》
 马林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问题与可选择的对策》
 让-弗朗索瓦·阿鲁士的《巴黎大区交通运输和方式间转换的挑战——多方式平台和转换中心》
 崔恺的《动态城市的运转机制——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设计介绍》
 让-马里·杜蒂业的《创造机动化交通的城市——转换中心和城市发展》
 徐循初的《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
 劳朗·特里的《南特市关于城市交通空间的政策——停车作为政策调节的工具》

下篇为城市交通战略与管理:

 郎社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演变——关注新城市主义》
 傅崇兰的《中国城市交通出行行为与出行方式的新趋势研究》
 潘海啸的《成都城市交通发展的问题和基本策略》
 乔克·徐特、欧尔斯特·斯托贝尔合著《德国东部德累斯顿地区交通计划——NTIC在交通方式减转换上的应用》

 全永燊、陈金川合著《北京城市交通发挥咱战略及对策》

 来源: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28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