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财政政治学译丛”组稿论证交流会暨《信任利维坦》新书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财政政治学译丛”的译者以及财政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大家济济一堂,探讨如何发挥财政工具在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方面的作用,共同探索财政政治学的研究发展方向。会议由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金福林代表出版社致辞,认为,“财政政治学译丛”自立项以来,得到了译丛主编、各位译者以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感谢各位倾力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在当下传统出版比较艰难、浮躁的大环境下,始终坚持大学社的学术本位,回归专业学术“初心”,出版社有能力坚持把这套译丛完善、做好。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以“19世纪英国为什么能重新获得人们对国家的信任”为题,对《信任利维坦:英国的税收政治学(1799-1914)》一书中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和阐释,他认为19世纪英国能重新获得人们对国家的信任主要归结为:一是总体税收负担持续降低;二是税收制度均衡了各方的利益;三是税收经过了国会的充分辩论;四是税收征管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五是税收支出呼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财政政治学译丛”策划编辑刘兵向与会者汇报了译丛的出版情况以及预备规划的新选题,并分享了出版社教材、学术著作出版以及一般图书的出版动态。
会议为“财政政治学译丛”第11本《信任利维坦》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由该书译者魏陆、译丛主编刘守刚与出版社代表共同为新书揭幕。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刘长喜、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马珺、上海海关学院毛道根、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汪其昌、兰州大学法学院陈国文、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何华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解洪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赵海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李婉、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唐瑶、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倪霓、上海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杨晓慧、上海市财政局刘雪梅、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彭浪川等对本译丛选题的选择和“财政政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译者代表黄凯平、朱积慧、杜爽、孙琳等交流了译丛翻译的心得。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刘志广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财政学手册》一书中的观点,并进一步对书中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这本《财政学手册》中的论文肯定了Goode所倡导的财政学研究方向,寻求更彻底地将财政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和管理诸方面的特征统一在一起;对财政学研究传统的梳理有待进一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对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一文的研读很重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瑞民对《为自由国家而纳税》一书中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得出结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关切和目的;税收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同类问题的制度性反应的强烈分歧;不同的制度是国家建设不同阶段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没有一个现代自由主义国家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因为历史遗产缩小了政治选择的范围;国家的主要问题不是本身的改革能力,而是对旧经济体制框架征税的能力。改革的缺失只是国家无力征税的另一面;政府在处理赤字和债务方面的失败或成功的程度不是体制发展水平的结果,而是政策选择的结果。
南京审计学院副教授王晓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控制公共资金》一书中的精彩观点:预算需要灵活,因为不仅年度之间,而且年度中间都必须做出变化;立法机关努力把控制权保留在立法机关,颁布法律授予社会各种权利。然后年度预算会涉及那些没有得到立法的部分,这部分总会缩减;本来被打算和设计用于促进制衡制度、作为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对抗性权力发挥作用的立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的合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施诚教授的演讲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西方财政史研究动态”,然后,施教授做了“17世纪英国的财政”专题报告并得出结论:革命的导火索之一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为了增加收入而采取了一些不符合当时英国实际的敛财手段;在革命和内战过程中,克伦威尔和保王派都采取了极端的财政手段,为战争筹集经费;革命后,国王和议会不仅继承了革命过程中革命派和保王派的非常财政措施,而且增加了几种新税,国王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但大多数英国人的税收负担则加重了;17世纪英国的富裕阶层控制了上、下议院,从而暴露了英国革命的妥协性一面;通过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英国国王增加了财政手段,具备了加强皇家海军建设的财政基础,从而使英国走上“财政—军事国家”之路。
财政活动兼有经济和政治二重属性,但我国目前学科体系中将财政学归属到应用经济学之下,也因此导致学者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研究财政问题的并不多见。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该院已毕业并在外校从事教学的财政学博士为主体,并在联合其他高校的部分学者基础上,共同组成了“财政政治学译丛”团队。在翻译稿酬不高、译作科研分值低下的今天,这样一批译者凭借着对学术的热爱和纠偏财政研究取向的希望,投身到译丛中来。他们的目的,是要为国内学者从政治维度研究财政问题提供借鉴。他们相信,包含“财政政治学”在内的财政学,将不仅是一门运用经济学方法理解现实财政活动的学科,也会是一门经邦济世的政策科学,更是推动财政学发展、为财政活动提供指引、并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学科。
本次会议一方面为“财政政治学译丛”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提供了活力,不断甄选、引介经典财政学著作,共同研讨财政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为中国财政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各位译者交流翻译创作的内容与心得提供了机会。中国近现代学术进步的历程表明,译介图书是广开风气、发展学术的不二良方。“财政政治学译丛”选择了这一领域内的多部英文与日文著作,在类别上大致分为理论基础、现实制度、历史探索与方法奠基等几个方面。该译丛目前已正式引进版权的外文著作有54部,正式出版的译著有11部,正在编辑过程中的译著有6部,其他著作正处于翻译过程中。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财政政治学译丛
本套译丛从政治的角度关注财政制度的变迁,从财税制度与国家构建的互动关系出发选择相应的英文原著,加以翻译和推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宏大制度变迁和微观历史主体行动之间的中层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这样做也是在当前中国政治学仍存在过多的宏大叙事研究和当前中国财政学聚焦于经济学越来越琐碎研究之间,寻找到了理论的中层突破。此项研究,既有助于中国政治学在合适的领域进行概念提炼和理论构建,也可为中国财政制度乃至国家制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解释与政策借鉴。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