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大学出版社“中医经典译丛”(订购)
中医典籍存书久远、文义深奥,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治思想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可估量。中医典籍的翻译和传播不仅为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和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成为国际传统医学统一理论、方法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成为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理想而独特的坚实桥梁。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译及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科研创新团队”成立于2018年,团队着眼于新时代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以中医典籍翻译实践和研究为基础,积极搭建中医英语翻译学术平台,在助力中医英语翻译学术资源建设和中医典籍国际传播方面做了探索性尝试。
目前国内中医典籍的英译本以《黄帝内经》等四大经典居多,其他领域特别是中医本草类典籍的英译本较少,不利于国外读者了解中草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鉴于此,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译及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科研创新团队”历时四年完成了“中医经典译丛”的翻译工作,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译丛包含四部中医本草典籍,分别是《救荒本草》《食疗本草》《本草崇原》《汤液本草》,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中草药发展和研究的历史成就。“中医经典译丛”的译者团队均具有英语和中医双重学术背景,多年来潜心投入中医典籍翻译及中医对外传播研究,积累了一定中医典籍的翻译经验,出版相关专著、译著和教材多部,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更好地保留原书风貌,“中医经典译丛”选取四部本草典籍的较早善本作为底本,并以《四库全书》收录的版本及多个通行本作为参考,对原文文义具有明显错讹、遗漏的地方作了修订,对存疑但无法勘定的地方作了阐释,力争最大限度地再现和理解典籍原文内容。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中医经典译丛”参照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审定出版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中医药学名词》等学界认可的中医术语标准,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例如中草药名称的翻译采取了通行的“四保险”方法,即每味中草药给出拼音、汉字、英文和拉丁文;书中出现的书名采取了“三保险”方法,即给出拼音、汉字和英文;对书中出现的诸如“天干地支”等文化负载词,采取了添加注释的深度翻译方法,以阐明其文化内涵;书中的方剂名称采取了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便于读者理解。
中医药典籍文献蕴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中医学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传承和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乃至世界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典籍翻译作为连接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桥梁,直接影响着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苏州大学出版社“中医经典译丛”的出版不仅为中医海外从业者和研究者开展中医理论溯源和传承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也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拓宽中医药海外传播路径和内容的有益探索。

《救荒本草》(汉英对照)(订购) 原著:〔明〕朱橚 主译:范延妮
《救荒本草》为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所撰,成书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载有可供食用的植物414种,其中源于旧本草者138种,新增植物276种,每物一图,文图对照。全书共两卷,卷下又细分为草部、木部、米谷、果部、菜部等。
《救荒本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它用简明的文字和细致的绘图,记录了我国明代中原地区可食用的植物资源,总结了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内容,对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主要为此著作的英文译本,采用汉英对照形式,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
翻译说明


《食疗本草》(汉英对照)(订购) 原著:〔唐〕孟诜 〔唐〕张鼎 主译:孙慧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土,近代有辑佚本。
在《食疗本草》古本的基础上,这个版本增加了英译和注释,是英汉对照本,便于中医药研究学者,特别是海外中医药研究学者查阅参考。
翻译说明


《本草崇原》(汉英对照)(订购) 原著:〔清〕张志聪 主译:孙慧
翻译说明
《本草崇原》是一部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药学专著。作者张志聪在书中创立了五运六气之原、明阴阳消长之理的药气理论,阐明药性,解释详备,尤其重视格物用药原则。因此,运气的观点是《本草崇原》的最大特点,也是张氏作此书的最大成就。当之无愧为《本经》以来第一位窥其门径、登堂入室者。
以五运六气、阴阳消长为基础的药气理沦是张氏所倡导的,而气化、阴阳正是药物形色气味的总括,是治病用药的关键,是《本经》核心,也是《本草经典论著十人书》所着重体现和阐释的。本书在注释方面因理论上拘守于五行学说,因此在个别地方难免有附会之处,是其不足。书中大字注文中的“愚按”,当出之张氏之手,而小字注文中的“按”则似为高世栻之笔。
在《本草崇原》古本的基础上,这个版本增加了英译,是英汉对照本,便于中医药研究学者,特别是海外中医药研究学者查阅参考。
翻译说明


《汤液本草》(汉英对照)(订购) 原著:〔元〕王好古 主译:范延妮
《汤液本草》上卷总论部分包括5篇药论,它们分别是:五脏苦欲补泻药味篇,说明药的性味与人体脏腑的关系;脏腑泻火药篇,列举针对不同脏腑而能泻其火的药物;东垣先生《药类法象》篇,结合药物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对李东垣的药学观点进行发挥;东垣先生《用药心法》篇,阐述李东垣针对不同病症所用药物及其效用,以及药物归经和炮制等心法;海藏老人《汤液本草》篇,论述了王好古本人的用药心得比如“五宜”“五伤”“七方”“十剂”等。中下卷详细记录了242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他将这些药物归纳分为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九部分别进行阐述,主要引自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张元素的《珍珠囊》、寇宗奭的《本草衍义》《本草经》等,并结合王好古的临床经验撰录而成,反映了金元时期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成就。
本书主要为此著作的英文译本,采用汉英对照形式,有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学。
翻译说明

主译简介
孙慧
1995年毕业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教育系TESOL专业,获教育学硕士。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中医英译、中医文化对外传播。担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译英译与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近年来主持“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等省级教学科研项目七项,参与国家级子课题、省级课题十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在《山东社会科学》《外国语文》等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基础中医英语》规划教材一部;出版《椎间盘疾病》《内服疗法》等译著五部。
范延妮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医学博士。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常务委员等职。长期从事英语教育、中医英语翻译及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等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曾获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副主编出版《中医英语》《中医文化交流英语》等多部国家规划教材。承担或参与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项目、国家外文局中医术语翻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中医英语水平考试建设项目等。
来源:苏州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