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金融学》: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本教材 - 推荐教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推荐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化金融学》: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本教材
2021-12-07 09:12:10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文化金融学》(订购
作者:金巍杨涛
ISBN:978-7-303-26538-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习文化金融和文化产业投融资相关知识的专业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学校文化产业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共十二章,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共三章,包括:导论,文化金融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文化金融基础分析;第二部分共六章,以债权、股权和风险管理三种性质的金融活动类型为架构,内容包括:文化信贷市场与机构,文化产业债券工具与市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及股权交易市场,文化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文化信托与资产管理,文化产业保险与融资担保。第三部分结合了技术变革、文化经济变革两个视角,深入分析影响文化金融发展的前沿问题,内容包括:互联网、金融科技与文化金融,文化经济变革与文化金融,共两章。第四部分的学习内容是文化金融相关政策及监管。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在整合近年文化金融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文化金融相关基础知识及文化金融体系基本内容,同时对一些前沿性问题也进行了介绍和剖析。本书适合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相关金融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金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金融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兼任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华夏经济学发展基金会监事,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智库联盟常务理事,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经济、文化金融、产业金融、金融科技研究等。出版有《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资本力量》等专著。

  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监事长、厦门鹭江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外部专家、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博士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学术专家、北京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金融与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科技、支付清算等。

  本书特色

  第一, 以金融学基础知识为主干,结合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基本特点,构建文化金融学教学的基础架构。这样,既能够充分体现文化金融学作为金融类学科的一般特点,有利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掌握金融学的规律性,较为容易地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兼顾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文化金融学为主题的专业教材,具有开创性意义。

  第二, 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从中发现和总结文化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特征。在学理上注重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实践案例使用,形成了适合教学的一般特征,构建了作为一般新兴研究领域和新兴学科的基础。

  第三, 教材在构建基础知识架构的同时,教材注重前沿、热点和趋势的观察。特别是,教材用两章的篇幅结合新文化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对文化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这些部分,有些可能还缺少一些定论,但能够体现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非凡历程,使学生和读者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种开放性的设计将更具价值,使教学更具弹性和灵活性。

  编辑说

  文化金融是近年来开始受到各界重视的新兴领域,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该教材既有对文化金融基础知识与相关理论的系统归纳,又有对文化金融前沿性问题的介绍和剖析,是一本既实用又有前瞻性的教材。同时,该教材对文化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与梳理,兼具学理性、可读性、实用性的教材,为文化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

  专家说

  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文化金融是近年来开始受到各界重视的新兴领域,发展文化金融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金融学》的作者是对文化产业甚为稔熟的金融学者,能够从金融视角出发,结合文化产业和文文化生产的特点,搭建这一新式课程教学的基本框架。教材内容丰富且精练简明,注重金融基础知识与文化产业实践的结合,非常适合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员学习。这本教材的出版,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金融素养,应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双舟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自2003年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全国已有逾200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特色,高质量教材的匮乏一直是制约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其中,与文化产业投融资及文化金融相关的教材更为紧缺。金巍先生和杨涛先生合力主编的这本《文化金融学》教材出版的非常及时。该教材既有对文化金融基础知识与相关理论的系统归纳,又有对文化金融前沿性问题的介绍和剖析,是一本满足高质量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所急需的好教材,特此推荐。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历十八年,适合我国国情发展和文化产业需要的专业教材一直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尤其是在文化产业金融等跨学科领域,一直急需更有质量的教材。《文化金融学》的两位作者是金融领域专家,对文化产业也有深入研究,推出的这本教材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系统化水准。本教材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以金融学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特性,搭建了文化金融学的基本框架,解析了文化金融领域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等时代发展背景,对前沿性趋势也有客观的分析,将对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质量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张振鹏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化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务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是文化产业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实践探索的亦步亦趋,学术研究的孜孜以求,共同推动了文化金融的发展。这本《文化金融学》从系统的理论阐释出发,结合丰富的案例资料,详解了文化金融业务的主要类型及其运行逻辑,分析了相关的前沿问题,对文化金融政策与监管方式也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是一本兼具学理性、可读性、实用性的教材。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高级形态,现代文化强国必须要有文化金融的有效支持。发展文化金融,需要推动文化专业丰富金融知识,金融专业深入文化发展。金巍老师和杨涛老师主持编写的这部《文化金融学》从金融的专业角度探讨文化价值实现的金融机制及其体系,不仅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是重要的补充,而且对各类有志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培养也具有必要的知识构建作用。

  黄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虽然长期在高校任教,但是一直认为编写教材是一件较难的事情。学术论文可以更多地阐述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发现,而教材则偏重理论和实践规律的系统性和共识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与金融越来越多地结合。金巍老师和杨涛老师长期跟踪并研究文化金融,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在业界和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文化金融学》历经多年的打磨,构建了文化金融教学的基本框架。教材从文化金融基础知识与相关理论入手,以文化金融体系构成为基本内容分析文化金融合作路径,并从技术和文化经济变革视角,揭示了影响文化金融发展的规律,值得学界和业界相关人士阅读。

  张洪生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金融的相关知识,寄希望通过一门课程使同学们熟悉金融学是很难的事,而《文化金融学》教材使我们眼前一亮,它真正实现了文化与金融的知识融合,系统的介绍了金融相关知识和文化金融活动,并梳理了适合文化产业实践的典型金融工具,可以帮助同学在正确认识文化和金融关系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文化金融的相关理论知识。《文化金融学》不仅科学构建了基础理论知识框架,也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典型案例、典型事件和丰富的数据。此外,教材对一线典型的文化金融机构、产品、市场、渠道和金融工具进行了专业的知识解读。《文化金融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非常适合文化产业学科人才相关产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

  胡洪斌 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

  “文化—科技—金融”三元动力结构体现了我国文化政策体系引导的方向和创新的特征。自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开始,文化金融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文化金融合作不仅仅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的核心政策,也是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下文化产业重大创新领域超常发展的强劲动力。当下,文化金融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学科发展中的绕不开的痛点。《文化金融学》作为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系统性的解决了这一痛点,既为学科建设填补了空白,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