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增订本)》(订购)
刘守英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土地仍然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全局改革关键而敏感的领域,事关中国转型的成败。从洪湖乡下到京城学人,从象牙塔尖到真实世界,发展经济学家刘守英经历了从一个农村娃到乡村问题研究者的蜕变。30余年来他奔波于城乡之间,深入调查和反复推敲,回顾评论过去四十年土地制度改革进程,著成了这本《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增订本)》。
这是一本兼具实证精神和现实关怀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凝结了一个研究者数十年调研、思考、阅读的作品。
全书内容客观真实有深度,处处渗透着经济学家缜密的思维,调查客观严谨,文字平实而有力量。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曾获得“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22年7月,《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增订版正式出版发行。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土地在乡土中国的表现,分析了城乡中国阶段的主要土地问题,对中国过去 “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的原因做了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内容简介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是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的。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发动机。本书作者通过抵近真实世界的一手调查,直接参与国家和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试验,了解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在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了,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生产力提升和创新来驱动,土地制度改革将成为我们能否利用好下一轮发展机遇期,促进国力再上一个台阶的关键。
增订本主要新增了“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重新审视了土地在乡土中国的表现,分析了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如何推动中国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变,分析了城乡中国阶段的主要土地问题。他指出,完成从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解决好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是关键,必须推进以城乡中国阶段为背景的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是明确城乡中国阶段的土地功能定位,实行城乡互动的土地配置制度改革,适应农业转型的农地权利和经营体系重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宅基地制度改革。
另外,增订本还增加了其他两章内容,即第十五章“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和第十六章“‘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对中国过去“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典型化事实,以及“以地谋发展”模式走不通的原因做了更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作者简介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等。多次参与中央和地方土地政策咨询,参与贵州湄潭、四川泸县、浙江义乌等地改革试验和政策设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等专著10余部,在《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曾获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
专业评价
刘守英著《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一书,立足于当前中国土地制度的重大现实问题,采取了“产权理论-制度分析-案例研究-政策建议”的研究路径,通过提炼诸如“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与双轨城市化”等反映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具有理论的创新和贡献,对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实际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评奖委员会
“第十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颁奖词
我们致敬刘守英,致敬他在《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一书中兼具实证精神和现实关怀的探索,也致敬这位经济学家走进真实世界的智识和勇气。
——《新京报·书评周刊》
“年度十大好书”致敬辞
这本凝结了作者调研、思考、阅读的作品,是对收获了无数赞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近年来大规模城市化的理性反思——任何改革的红利,都不应建立在牺牲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上,任何一种经济模式的起点都应当是对于产权正义的捍卫。
——《经济观察报·书评》
“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辞
名家推荐
土地现象看似简单,但由表及里深入进去,会发现藏在其中的宝贝。本书作者坚持在真实世界中从事第一手调查,坚持在真实前提下探究围绕土地行为的逻辑。关心中国土地问题的朋友不难找到理由,把这本书放在自己常常要翻阅的书架上。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托改革开放之福,出身农家而得以身居要职的大概已不在少数。可惜大多在跳出农村的同时,便失去了对农村的兴趣,甚至以新取得的城里人身份,急着与农村人划清界限。守英是一个奇人,奇就奇在他靠着勤奋和天赋考入复旦大学,完成华丽转身之后,不但仍以出身农家而自豪,而且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倍用心,并将视角延伸到拥有解决“三农”问题钥匙的城市地区。更奇的是,无论是在中央机关工作,还是转到高等学府任教,守英都拒绝唯书或唯上。当众人纷纷回避土地制度这个雷区之时,坚持唯实的守英一直勇敢正视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30余年来,他奔波于城乡之间,深入调查和反复推敲,使这本呕心沥血之作得以成形。这在今日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此书必将成为研究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著作。
——文贯中
美国三一学院终身教授
老一代经济学家董辅礽曾有一个“屁股加脑袋”的名言。他说,做研究工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屁股”,即敢于坐“冷板凳”;一个是“脑袋”,即要有“创造性思维”。从刘守英的实践看,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即“两条腿”。应当是“屁股加脑袋加两条腿”。“两条腿”的作用就是要走进真实世界,到农村、到底层、到现实经济生活中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访谈,去思考。
——张曙光
著名经济学家
多年来,刘守英走访中国各地,从农村到城市,深入调查和研究复杂的土地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刘教授的研究都位列前沿。对欲了解中国土地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能不读的书。
——龚启圣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