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始终牢记、践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方面的担当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荐17种“培养时代新人”主题图书,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代史》《毛主席为青少年选的阅读诗词》《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们》《中共党史青少年读本(插图版)》《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理论何以自信》《文化何以自信》《制度何以自信》《道路何以自信》《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与〈资本论〉》《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马克思与当代中国》,以飨读者。

《中国共产党历史》(订购)
杨凤城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历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至今的历史,本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脉络,用历史事实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原因。这是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订购)
齐鹏飞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版)》是2009年第一版基础上的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发展趋向逐步显现且日渐明晰。在此背景下,本教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回顾和总结,全面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教材既是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业的教材,亦是一部反映作者思考印记的学术探索成果。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了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相关内容。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不再是传统的“编年纪事”的章节体,而是按专题分类的章节体,即每一章均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五个专题分设五节,每章前有“导言”,每节后有“小结”。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代史》(订购)
戴逸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代史》以这些值得中国人铭记的历史大事件为线索,以中国的道路选择为旨归,串联起整部中国近代史。书中深刻剖析了这些历史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带来的经验教训,论述了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正是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原因。

《毛主席为青少年选的阅读诗词》(订购)
叶燕 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主席为青少年选的阅读诗词》是毛主席为青少年精心挑选的中国古代经典阅读诗词,共约300首,包括民歌、童谣、古诗等。为了方便青少年学习和背诵,做了简单注释。希望青少年通过诵读古典诗文,益心智,怡性情,启迪思想,滋养人生,汲取精神力量,增加正能量。本书寄托了毛主席对青少年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热切期望,是青少年学习和阅读诗词的必备之书。

《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们》(订购)
金戈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们》作者生于延安,在毛泽东、杨尚昆、胡耀邦、薄一波、廖鲁言、金城等老一辈革命家关爱下成长,并师从赵朴初、沈雁冰、胡华等教育家。作者虽然已逾古稀,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多场巨大变革,但依然保持着乐观与豁达的心态。她用细腻的笔墨,记录下生活中与领袖、前辈相处的点滴,感人肺腑,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同时,书中还披露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图片。生动鲜活、富有细节的文字和图片为读者了解老一辈革命者的思想精神、生活状态打开了一扇窗户。

《中共党史青少年读本(插图版)》(订购)
张树军 武国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共党史青少年读本(插图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针对青少年的党史学习要求所编写,内容权威,通俗易懂,篇幅适中,引人入胜,使广大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基本掌握中共党史知识。在编写中坚持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党的历史和传统,图文并茂地展示党的光辉历程,旨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使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并真正懂得今天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以此来激发广大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

《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订购)
袁雷 张云飞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吸收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马克思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传: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力求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贡献和影响呈现给广大读者,还原一个将儿子、丈夫、父亲、外祖父、战友、战士、学者等身份有机集于一身的马克思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还原一个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思想家身份高度统一的马克思的真实而完整的形象。
在着力阐述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该书也考察了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以及在东方社会问题、科学技术和自然辩证法、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伟大贡献,力求展现出马克思思想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全面性。在实事求是地阐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性的同时,该书也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有力驳斥了妖魔化马克思的奇谈怪论。最后,本书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共产主义是一定会实现的科学理想。

《理论何以自信》(订购)
秦宣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什么“真”?《理论何以自信》通过对上述重大理论问题的解答,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必须进行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为此,一要着力培养理论思维,充分认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二要在准确把握“四个自信”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三要在“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坚定理论自信;四要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文化何以自信》(订购)
沈壮海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化何以自信》生动展现了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清晰阐释了增进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文化自信到底如何作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才是“说到底”的自信?应当如何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本质?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在哪里、内核是什么?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本书着眼于以上问题,尝试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解析,以期引发读者更多更深的思考。

《制度何以自信》(订购)
肖贵清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制度何以自信》立足新时代,对大众关心和关注的制度自信的基本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疑惑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回答。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如何分析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底气在哪里,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

《道路何以自信》(订购)
陈培永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道路何以自信》讲述一个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论故事,呈现一套逻辑清晰、结构严整的中国道路理论;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回答中国道路是怎么走出来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书写了怎样的传奇、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等可能产生困惑的问题;本书坚持历史维度与国际视野,在纵横比较中彰显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并贯穿了富有哲理的金句和经典案例。

《马克思与青年》(订购)
张晓萌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与青年》面向青年讲述马克思主义,在重温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人生之旅中激励青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青年和中国青年的历史渊源中启发青年,在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引领青年。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论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解读马克思的青年观;中篇重点阐释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下篇重点解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青年观,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思考青年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引领,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本书蕴含宽广的视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青年的成长奋斗相互交织的壮阔历程,既有严谨的学术探索,又有鲜活的时代特征和问题意识,体现了青年学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时代担当。

《马克思与〈资本论〉》(订购)
卫兴华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与〈资本论〉》突出了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情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资本论》内容的简繁取舍与评介等问题。本书对学界关于《资本论》的错误解读进行了澄清,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根据时代发展,联系现实提出新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以及《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与我们》(订购)
孙正聿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懂得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我们才能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
《马克思与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与信仰》(订购)
陈先达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与信仰》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马克思与世界》(订购)
顾海良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点亮的唯物史观的思想火炬,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与世界》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世界、于中国之生命力,即不同于思想史上其他重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及其思想不是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强调改变世界,为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恰恰成为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关键。
本书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会推动世界各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全书文风精悍、结构丰富、论证严谨,为我们重新“走近马克思”提供权威指导。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订购)
陈学明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站到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不仅让中国“站起来”,而且让中国“富起来”。中国要 “强起来”,是否继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弱化还是日益强化的过程?中国要“强起来“究竟需要做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在正走向“强起来”的当代中国的命运与前途如何?《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