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松柏文化经典品读》(订购)
王颖 选注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出版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诗经·商颂》)——它,从远古的崇山峻岭中走来。
没有谁比它更能“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南朝范云《咏寒松》),愈是风刀霜剑的严冬,愈显苍翠生机。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赞美它天生禀赋,异于群类,推其为“百木之长”“众木之杰”,把它作为崇高品格的象征。
孔子称赞它“岁寒后凋”的本性;范仲淹推许它“可以为师,可以为友”;袁枚视它为“高士”;李渔把它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林语堂认为它就像一位“退隐的学士”,代表着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理想”……
千百年来,它“雅为君子树”,堪为“栋梁材”,一直受到中国人的推崇与爱戴!
是的,它就是——松柏。
新书详情
松柏包括松与柏两大物种。松是松科植物的总称,一般为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叶呈针形;柏是柏科植物的通称,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呈鳞片形。松柏都属于裸子植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松和柏在生姿、性状和功用价值方面都比较接近,因此,人们习惯上将“松柏”并提。当然,松与柏之间也有区分,相比之下,松的自然分布更为普遍,社会应用更为广泛,相应地,松的文学和文化地位也更高。

▲ 黄山松(张振国摄)

▲ 柏(王颖摄)
松柏自古就是建造宗庙、宫殿的栋梁材。唐代的孟郊称它作“栖日干”,宋代的范仲淹赞它是“君子材”,清代的袁枚推它为“擎天手”。在每一时代,松柏人格象征的主流都是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中坚力量。
松柏是长寿树种。《抱朴子》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民俗中常见的南山不老松意象,早在《诗经》时期就深入人心:“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于是,松柏又成为仙寿理想的寄托。

▲ [清] 沈铨《松梅双鹤图》 (故宫博物院藏)
松柏用途多样,是制墨的原料、造琴的良材、上好的薪柴,可食用、可酿酒、可制香、可药用。可以说,松柏全身都是宝。
松叶、松花、松脂、松节、柏叶,可用于酿酒;松花、松子,可用来制作糕点,如《红楼梦》中提到的“松穰鹅油卷”“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松蕈、松子等,可用以烹饪菜肴。
松上雪是上好的泡茶水。“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唐陆龟蒙《煮茶诗》),“旋收松上雪,来煮雨前茶”(宋曹汝弼《喜友人过隐居》)。松、雪、茶都是清雅之物,融松雪煮茶,茶水中沁有松针的清香,心灵在松味、茶香中自由释放,令人陶醉的不仅是茶,更有充溢其中的味外之味。
松粉可以用来制香,名为“艾衲香”;用松烟制成的墨,叫作“松烟墨”,墨色亮泽;以深山中被风雪拍打过的松木制成的古琴,爱重者称为“松雪”,其声“妙过于桐”。

▲ [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说:
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乔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
松柏还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松叶、松脂、松节、松花、松子、茯苓、柏叶、柏枝、柏实、柏根等,均具有治病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本草经解》《本草纲目》等本草类药典对此都有记载。
松柏的审美情趣丰富。松柏树形变化多端,姿态矫健峭拔,特别是老松古柏,霜柯露干、累柯多节,显示出历尽春秋的沧桑之美,又具有虬曲的体态、飞动的气势,显示出引人注目的雄奇之美。松柏蔚然成林,风过松林,其声劲健如秋江怒涛,有“松涛”之称。松风清逸古雅,最宜与水、月相配,是文人雅士常用以寄情山水、抒发清远志趣的对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来从月里觉愈爽,助以溪声听更长。”(宋汪炎昶《暑夜闻松声》)
“松竹”“松菊”“松兰”“松风”“松月”“松泉”“松雪”“松云”“松鹤”“松石”等审美意象,以及“松竹梅”的“岁寒三友”之盟,在哲学精神、文学艺术、民俗传说、园林造景等方面相互阐发,构成了源远流长、意义深远的人文传统。

▲ [宋] 赵孟坚《岁寒三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松柏能在众多的植物中脱颖而出,成为阳刚坚贞的经典,更重要的在于其突出的文化价值。松柏是儒家君子人格的象征,松柏的文化地位尊崇。中国文人自古喜欢托物言志,松柏生性耐寒、常年青翠,枝干刚劲峭拔,在体现主体理想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很早就进入文人志士的视野。《尚书》记载了松柏作为上古“社稷之树”的辉煌历史,《庄子》记录了仲尼“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的至高评语,《史记》尊松柏“为百木长”,因此松又有“十八公”“大夫松”的美称。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千古名句将松柏耐寒的本性与君子坚强的品质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命题。“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汉刘桢《赠从弟》)“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晋陶渊明《和郭主簿》)“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唐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松柏比德经过长期的发展,先后形成了岁寒后凋、坚贞有心、孤直不倚、劲挺有节等内涵。其君子人格象征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既有穷且益坚、耿介孤傲的气节操守,又蕴含了高蹈越俗、淡泊超然的内在精神。对松柏的喜爱与推崇,代表着对高洁人格和坚贞操守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清代的袁枚修建随园,甘愿毁门进古松,写下“松也如高士,门低不肯来。苍髯临暮入,蓬户为君开”的诗句(《毁门进古松》)。
松柏的气节操守成为各个时代人们人格自励的动力源泉。华夏民族精神中的一些重要素质,如重道德、重节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人格独立、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等,在松柏意象的人格内涵中都有表现。可以说,松柏已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深厚的精神意义。
更多松柏文化,尽在《中国松柏文化经典品读》一书。
内容简介
本书由王颖博士选注,旨在选取传统典籍中最经典、最能体现松柏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选注、鉴赏和评说。全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以经典的作品、精彩的选段和简明的注释、生动的讲解,全面、系统地展示松柏的自然特征、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力求通过松柏文化这一独特视角让读者感受和体会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