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定量磁共振成像:物理测量原理》(订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2年11月出版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是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诊断的利器,不同模态的成像技术可提供不同的信息,用于协同表征脑部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定量成像技术着眼于与生理、物理相关的内在参量,旨在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久权教授团队译制的新书《脑定量磁共振成像:物理测量原理》就如何以新的方式使用核磁共振扫描仪给出了独特的观点。
作为一种科学仪器,它可以测量人类大脑和身体中的各种物理和生物量;通过对每个小体素组织的非侵入性信息监测,帮助影像科医师定位病变、掌握组织是如何随疾病变化的,以及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从而成为诊断专家和治疗效果的评估者。
本书首先阐述了量化的良好实践原则,包括质量保证、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通过最小化仪器变化提高研究统计能力,这些概念对于一致性至关重要,而一致性是定量成像的基本要素;立足于可重复性这一要点,正文引导读者了解弛豫时间、磁化率、扩散和磁化传递的生物物理原理以及波普学、灌注等技术;最后是关于量化的未来。
每一个量背后的物理原理,都有其生物学意义,书中给出了实用的测量技术,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临床应用实例。
这本不可或缺的定量磁共振“操作”手册向磁共振物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展示了如何在核磁共振扫描仪上实现这些技术,以了解健康状态下的生理变化和疾病的生物过程,与当前医学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虽然大多数技术都集中在大脑上,但也可用于描述全身组织的特征,帮助读者利用现代定量磁共振成像方法,去衡量疾病对机体的影响、进展规律和治疗反应。
译者简介
张久权,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张久权教授入选第五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端人才。擅长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神经影像学和肿瘤影像学。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神经学组委员及对比剂使用和安全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人工智能学组和互联网与大数据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重庆市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组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兼磁共振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神经学组组长。主持或者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102篇,累计影响因子418以上,正面引用次数超2350次,h指数30。2013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