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订购)
李帆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出版
内容简介
在近代中国,“古今中西”四字构成关键词,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要素相交汇,是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特质。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特质,以单篇论文结集的方式,分上、下两篇,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入手,选取一系列学术个案,如上篇的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的戴震论,严复关于中西学术的论说,钱穆的史学理念,拉克伯里学说的进入中国,“文化形态史观”的东渐等,如下篇的刘师培研究的一些具体微观问题等,来表现近代中国的基本学术面貌,反映一代学术的变迁轨迹。
作者简介
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兼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主编之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编之一。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刘师培与中西学术》《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日文论文百余篇。
后 记
本书是我近些年来部分研究成果的汇集。
自从1996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我即以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作为研讨的主要方向,并选择“刘师培研究”作为这一领域的突破口。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这一领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薄弱之处,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而且其中不少论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谓前沿课题。当然,任何领域的研究工作都要从基础做起,选择个案,渐次积累,最终由小见大,才合史学研究通例。基于此,我首先选取当时在近代学术史领域内一个不大为人注目的个案“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为研究的入手处,将之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从编撰刘师培年谱起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终完成博士论文《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旋经修改完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7月,在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做博士后的两年里,仍是将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作为研讨的主要领域,围绕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展开探索,力图在“刘师培研究”的基础上,把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引向深入。2001年7月,完成以《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为题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再获进展。在这之后,我所做的研究还是没有离开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领域,力求在把握住该领域所具有的“古今中西交汇”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研究空间,于更广阔的学术领地耕耘。
近些年来,这些关于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和刘师培研究的成果陆续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或在一系列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学界同行的热情回馈,成为激励我在这条路上持续前行的动力。
本书所收即为上述成果的主体,希望以此为近些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个小结。其中个别篇章,如《“文化形态史观”的东渐:战国策派与汤因比》是更早的成果,现在看来,里面颇有不成熟之处,某些提法也不见得合适,但作为一项有特色的研究,学术价值犹在,且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具有参考作用,故亦收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之文有些主题相互关联,故在分别刊发时难免出现个别背景文字重复现象。这次编为文集,已将重复之处删削,所以有的文章已非刊发时的原貌。
从进入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研究领域起,我的博士导师刘桂生教授、博士后导师龚书铎教授皆对我的学术成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既提示我治学要领、选题方向,又对我的研讨历程不间断地多方指点,还作为我成果的审阅人和把关者为我把握方向,使我始终能以清醒的头脑走在探索之路上,学术有所进境。故此,谨在这里向两位恩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谢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已是第二次出版拙著了。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不辞辛劳,尽心尽力。在此,谨向出版社和责任编辑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李帆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