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英语:从理论到实践》(订购)
张伶俐 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它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作为国际语言,它是理解、交流以及表达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从其所植根的英语文化发展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应用语言学界对既有英语教学假设进行批判性审视,致力于构建和发展新的理论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全球英语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指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形式英语的传播和使用。作为统领概念,包括世界英语、英语通用语和英语国际语。这些概念适用背景和侧重点上虽有不同,但都揭示了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本质,即相信多语言和多文化的英语使用者对该语言的创造力以及相应的身份认同,同时关注英语作为通用语交流中的可理解性。
在21世纪英语学习和使用经历转型的背景下,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寻求比较合理的英语教学方式。当今英语非本族语使用者大大超过本族语使用者,英语不再是所谓的“精英”语言,其所有权必须重新认识与定位。在英语学习使用中,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胜任力,重新审视传统的标准英语和语音,正视语言使用的“可理解性”和交际能力,提升人们的语言使用自信和表达,是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经10年的课堂实践和反复打磨,《全球英语: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教科书终于在今年三月份付梓面世。选修的学生有英语专业研究生以及老挝、俄国、坦桑尼亚、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感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汕头大学文学院对本书的资助!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语专业研究生选修课教材,旨在系统介绍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理论的发展,提炼出相关理论假设和教学原则,并用于指导外语教学实践。在对国内外最新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介的同时,凸显全球英语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指明其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广阔前景。全书共分为十章,前五章为理论篇,分别介绍了英语全球化、世界英语、英语通用语、英语国际语和超语等全球英语理论的发展;后五章为实践篇,包括全球英语理论视域下的语言教学、语言测试、教师发展、态度和身份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英语和英语教育的未来。每一章节中均选取经典文献和最新文献作为拓展阅读材料,配以精心设计的练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书可以用作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或留学生选修课教材,也适用于对全球英语感兴趣的高校教师和研究者。
本书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项目(YJC2019310)资助“,特此致谢。
主编简介
张伶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2013-2015)。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兴趣包括思辨能力、全球英语和英语教学法。现为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外语教育前沿》等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并完成各级课题10余项,其中教育部项目3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在《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各类教材近10部。毕业旅行,指大学、中小学应届生在毕业季用以纪念青春的旅行。毕业旅行,指大学、中小学应届生在毕业季用以纪念青春的旅行。
副主编简介
方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代语言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师从Jennifer Jenkins教授,现为汕头大学教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爱思唯尔2021、2022年外国语言文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包括全球英语、语言态度与身份认同、跨文化交际、教师发展等。在国内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SCI期刊研究性论文33篇。在Routledge出版专著一部,编著两部;Multilingual Matters出版编著一部。
汪卫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教授,香港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涉及英语全球化、语言政策、英汉双语教育及汉语国际传播等领域,在国际国内语言学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十多项,参编教材《大学英语写作》《地学英语阅读教程》《地学英语精要阅读教程》三部。
赵妍,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讲师,硕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曾赴芬兰、美国和英国参与语言教学培训工作和研究。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交际和应用语言学。
本文原载于“英语通用语理论与教学研究”公众号。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