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订购)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科技部项目 | 中英双语 | 视频资源
本书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总结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各位编者在临床工作中有关ICAS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精选病例(包括ICAS常规及特殊病变),各病例从患者围术期药物准备、治疗技术和器械选择策略以及术后中远期疗效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加深读者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理解,加强适合国情的高流量中心临床操作经验的推广普及。本书乃中英文双语对照,不仅有利于国内读者提高相关专业英文水平,也有助于向国际同行交流国内治疗现状及经验。
序言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 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与40%~60%的颅内大血管闭塞有关,因此有关ICAS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强化药物治疗能够降低一部分伴有ICAS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但是对于侧支循环较差的患者,强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需要血运重建手术来改善狭窄程度,预防卒中复发。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血运重建手术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地区性或个人的技术差异,对于ICAS的介入治疗还存在诸多问题。马宁教授在ICAS的介入治疗方面已经深耕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每一个病例都经过认真的评估和挑选,大部分病例都是自己亲自上阵,保证了手术的质量,取得了显著疗效。本书积累了他和同道们多年来手术的典型病例,在术前评估、手术技术、材料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供初学者或业内同行们参考。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马宁教授团队在今后的ICAS治疗方面再创佳绩!
缪中荣
序言二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一致被认为是东亚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流行病学发现接近一半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中度及以上的颅内动脉狭窄。因此理论上讲,对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给予更大程度的关注。
然而,大型临床试验并不支持对于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存在很多争议。究其原因,既有已发表研究的种族代表性、研究设计和研究质量的问题,也有参与研究者的手术技巧造成的研究结果偏差。从临床角度而言,患者的选择和手术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临床问题,有时比研究设计和质量更为重要。为此,马宁教授组织编写了这本《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一书。
本书采用病例报告的形式,系统描述了不同狭窄部位、不同临床情况下,介入治疗的技巧和成功经验,也包括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全部病例来自临床一线,对于临床指导非常难得,我相信临床一线的介入治疗医师一定会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非常高兴把此书推荐给大家。
王拥军
前 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种族之间ICAS患病率有明显差异,亚裔缺血性卒中患者占30%~50%,而北美人群仅占5%~10%。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合并ICAS的比例高达46.6%,且伴有ICAS的患者卒中复发率更高。因此,探讨“如何降低ICAS所致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提高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已成为我国重大慢性疾病防治的优先战略。
作为内科药物干预无效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十余年迅猛发展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因能有效血运重建和预防卒中复发而备受瞩目,但由于在介入治疗适应证、介入器械选择、围术期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等方面存在诸多临床问题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本书总结了ICAS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各位编者在临床工作中有关ICAS血管内治疗的精选病例,包括患者围术期药物准备、治疗技术、器械选择策略以及远期疗效,旨在加深读者对ICAS的理解,并加强高流量卒中介入中心临床操作经验的推广。
本书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形式,不仅有利于国内读者提高专业英文水平,也有助于与国际同行交流国内ICAS治疗现状及经验。
本书能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感谢刘玉清院士、邱贵兴院士、乔杰院士的推荐。本书能顺利成稿,感谢所有患者的信任!感谢从业路上我的指导老师的帮助!感谢所有编者及译者的付出!感谢妻子、女儿和父母的支持!
最后衷心希望读者能从阅读本书获益!中英文内容难以避免存在错误,也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马宁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