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理论照亮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
孙正聿 著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用理论照亮现实”,是本书的思想和灵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孙正聿教授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回顾中,明确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历史,是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历史,是坚持用现实活化理论和用理论照亮现实相统一的历史,是坚持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和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创新实践的历史。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
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后,孙正聿教授撰写了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系列论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如何用理论思维进行学术研究、怎样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怎样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并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这些论文,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主旨,更为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因而也更加鲜明地阐述了“用理论照亮现实”这个主题。本著作的出版就是作者在发表系列论文基础上重新整理撰写而成的学术专著。
用现实活化理论 用理论照亮现实
百年回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现实变革促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进现实变革的历史,即用现实活化理论和用理论照亮现实的历史。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中回顾和总结这一历史进程,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智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的“活的灵魂”。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理论思维的“新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真正实现“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
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和理论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守正创新”的方向和道路。
照亮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是照亮现实和引领实践的理论思维,生动地体现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既是用现实活化了理论,又是用理论照亮了现实。掌握和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智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看家本领”。
使命担当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的新的文化使命。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其根本任务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并“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实质内容是“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其主要工作是凝练“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并形成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总结和概括,从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出发,以“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深入地探索和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承担使命和担当的呕心沥血之作,是利用理论思维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生动教材,是哲学理论研究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统一的扛鼎之作。
本书的出版,对推进我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和哲学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本书在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历程的过程中,着力探索了“问题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集中概括了“守正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具体阐述了“照亮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深入探讨了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使命担当”,着重论述了如何用理论思维进行学术研究、怎样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怎样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并构建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是目前国内哲学学科领域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构建方略的大作,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构建当代中国自主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使命和担当。本书比较集中地总结和概括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因而也更加鲜明地阐述了“用理论照亮现实”这个主题。
作者简介

孙正聿,现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哲学通论》等著作30余部,两本读物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2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以及中宣部、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孙正聿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基础理论,近年来集中研究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先后发表了《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2016)、《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202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2023)、《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2024,待发),在《哲学研究》上先后发表了《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2019)、《从理论思维看当代中国哲学研究》(2020)、《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2022)、《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的灵魂”》(2023),还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怎样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等一系列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地探索了当代中国的哲学道路,系统地论述了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思维问题、概念基础问题、“中西马”对话问题、学理化和体系化问题,回应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原创性、自主性问题,回答了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与哲学问题的人类性和哲学思想的普遍性的关系问题,深化和推进了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来源:吉林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