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勒兹哲学词汇》(订购)
作者:[法] 弗朗索瓦·祖拉比什维利
译者:董树宝
重庆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按字母顺序介绍了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主要术语,同时基于如下原则:哲学家只有在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的词汇或他挪用的共有词汇中才是可理解的。
作者对每一个概念的考察都包含了三个在文本中以星号(*)表示的层次:基本定义是便于初学者理解的;科学考察针对有经验的学生;最后是一种更自由的探究,允许一种更广泛的解释。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祖拉比什维利(1965—2006),法国哲学家,致力于研究德勒兹哲学和斯宾诺莎哲学,著有《德勒兹:事件哲学》(1994,后更名为《德勒兹哲学》)、《斯宾诺莎的思想肖像》(2002)、《斯宾诺莎的悖论性保守主义》(2002)、《德勒兹哲学词汇》(2003)等。
译者简介
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文论、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著有《影像的叛逆:法国当代哲学的艺术之思》,译有《意义的逻辑》、《知识考古学》、《〈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混沌互渗》、《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等。
前 言
“字面上”:德勒兹的哪个听众不会保存对这种语言嗜好的回忆?而且在其明显的微不足道的情况下,怎么就理解不了对某一姿态不知疲倦的、近乎难以觉察的追忆?这一姿态是构成有关“包含析取”(disjonction incluse)、“单义性”(univocité)和“游牧分配”(distribution nomade)的整个哲学的基础。就其本身而言,德勒兹的著作处处都显示出同样的、持续的警告:不要把那些不管表象如何但真就不是的概念当作隐喻;应该理解隐喻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诱饵、一个伪概念,它的爱好者和它的蔑视者都在哲学上被这个伪概念欺骗,而且“诸生成”(devenirs)或意义生产的整个系统是对这个伪概念的驳斥。至于德勒兹的言语所展开的这个奇怪而混杂的系列,有见识的听众的确能用他们的地籍(cadastre)来予以反对,而且从中只会找到转义。他们仍然秘密地接受对“字面上”的持续否认,接受那些将他们的倾听置于本义与转义的既定划分之下的劝诱。根据德勒兹与加塔利赋予“迭奏”(ritournelle)的意义,为了内在性的土地和完全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放弃领土”,应该将这种审慎的标记——令人烦扰的、一直习以为常且一直令人困惑的诉求——称作“迭奏”吗?让我们假设阅读德勒兹的著作就是倾听“字面上”的诉求,即便只是断断续续地倾听。
我们还不熟悉德勒兹的思想。无论是出于敌意还是出于崇拜,我们往往都表现得好像熟悉他所使用的概念,好像我们只要被这些概念打动就足以认为我们无须细说就能理解它们,或者好像我们早已粗略地研究过它们所做出的承诺。对哲学而言,这种态度一般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是因为概念的力量有着与字句诱惑的效果混淆不清的危险,这种效果无疑不可归于哲学领域,但又理所当然属于哲学领域,可是它不能实现概念所囊括的逻辑运动;其次是因为这等于让哲学去抵御德勒兹的新颖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须忍受有关德勒兹的研究专著的泛滥之苦;相反,我们缺少一些可靠的专著,也就是说缺少一些阐述他的概念的作品。因此,我们绝不排斥那些带有德勒兹名字的书,也绝不排斥任何即便是反常的用法,只要这种用法具有自己的必要性。然而,我们认为,只有德勒兹的概念在它们的真正内容上被更好地认识、被认真地对待,这样一些用法才会增多并多样化,而它们的真正内容要求那些对其而言总是不容易产生也不容易猜测的奇特运动的精神。
……
如果我们在德勒兹的著作中没有预感到可思考的、还尚未是的和我们的确尚未估量哲学如何觉得自身受其影响的某种东西——由于没有让我们以哲学的方式受到哲学影响,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德勒兹。
对德勒兹而言,似乎没有任何东西比一本逐个解读他的概念,同时强调概念的相互蕴涵的小词典更合适的了。首先,德勒兹自己喜欢给有关概念的概念提供它经常在哲学中缺少的分量和精确(QPh,第1章)。概念不是主题,也不是对主题做出判断的特殊意见。每个概念都具有思考行为的性质,而思考行为会移动可理解性的领域,更改我们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条件;因此,概念没有任凭自己在一个为了与它的竞争者进行愉悦的或挑衅性的讨论而被提前提供的共同理解的空间中规定它的位置。然而,如果存在着仅仅针对常识的错觉的一般或永恒的主题,那么哲学史不就被简化为一系列同音异义词吗?哲学史与其说探讨“先验经验论”(empirisme transcendental),不如说见证着变量的突变。
来源:重庆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