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创造海洋时代——《轮船史》自序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书讯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讯
创造海洋时代——《轮船史》自序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科院资深院士 杨 槱
2005-09-02 17:11:59  来源:上海交大社网站沪交出简(2005)第38号 
 
 船舶是人类在水上从事运输、渔业、军事和开发海洋资源等活动的必要工具。轮船的船体是由钢、铝和合金等金属材料或塑料、木材等非金属材料构成的一个特殊形状的结构物体。船上有必要的生活设施。轮船由蒸汽机、汽轮机、柴油机、燃气轮机或核动力装置驱动航行;同时,提供电力供船上照明、空调以及其他各种辅助设备所需。为了安全航行,船上还需要装设通信、导航和必需的安全设备。从事军事活动的军用舰艇,则需配置各种武器装备。

 我国面临太平洋,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7000多个沿海岛屿,专属经济区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海洋大国。当今人类活动日益走向海洋。世界各大国都尽其全力利用海洋,对海洋产业十分重视。

 轮船的历史很长,我国唐代就出现了人力驱动的车船,宋代有了更多的发展。欧洲也出现过兽力驱动的轮船。人力和兽力非常有限,难于远航。只有蒸汽机发明以后,轮船才得到飞速的发展。轮船这个名称来自“明轮”船,即以露出水面的、明白可见的“桨轮”为推进器的船。当代船舶基本上都以没入水中的螺旋桨(当时曾称为“暗轮”)推进。但“轮船”这个名称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远洋货轮”、“定期班轮”等等。《轮船史》主要介绍近代和当代主要类型的机动船舶。

 世界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几乎与蒸汽机同步发展。19世纪中叶,几千吨的大船可以借蒸汽机发出的动力驱动和操纵。轮船不受风力和风向的制约,在许多航线上都显示出它的绝对优势。很快地,轮船在军舰中也占了优势。过去,西方列强就是利用它们的“船坚炮利”的优势来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维新派人士也说:“自强之道在于造船制炮。”

 早期轮船发展的标志是客邮船和各类军舰的发展。19世纪末,人们不仅对轮船的性能、构造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火炮、装甲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发明了汽轮机和鱼雷,出现了鱼雷艇和与之对抗的驱逐舰。

 20世纪是轮船的完善时代。特别是柴油机的发明,很快地,它就几乎取代了蒸汽机和汽轮机,而成为轮船的主要推进动力机械。船舶开始了专业化,船的类型增多了。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海军舰艇的发展。主要作战舰艇(如战斗舰、巡洋舰)的炮火装备越来越强,舰艇的吨位也越来越大。潜艇的出现,对军舰和商船队的威胁越来越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几乎成为海上战斗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防空、防潜的重要性增强,海上战斗立体化了。导弹武器的出现,使大口径火炮的作用减弱了。

 当代运输船队发展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一是散货船和油船的大型化;二是集装箱船的迅猛发展;三是船舶的进一步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出现了很多新型船舶。由于长途航空客运的发展,客邮船迅速衰落,但代之而兴的是旅游船的蓬勃发展。海上客运的另一特点是海峡和近海客渡船的发展。

 轮船是海洋运输、海军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必要工具。轮船的发展前途广阔,没有止境。本书简要地叙述了轮船的发展历史,主要是运输船舶和海军舰艇的发展。但轮船还包括挖泥船、打桩船和起重船等工程船舶以及种类繁多的渔业捕捞、加工与运输用的船舶等。20世纪中叶以来,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业兴起,从而发展了多种钻探、生产、贮运船舶和平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形式、不同大小的游艇和竞赛艇也在发展。这些类型的船舶,本书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因此,这些方面的内容尚有待于专书介绍和讨论。

 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既是人类所需物资的宝库,又是物资流通和各国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大通衢。自古以来,世界各大国、强国都十分重视海洋事业,不断加强海上力量,直到控制海洋,称霸世界。海洋的争夺十分激烈,海洋的利用日益广泛。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为了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大力增强自己的海上力量。编写《轮船史》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为增强国人的海洋意识,聊尽绵薄之力。

(《轮船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定价20.00元)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沪交出简(2005)第38号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订购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