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旨在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2025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刚刚过去的6月14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及“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通过多元活动展现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围绕主题都会举办丰富的活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达墓园和李文忠墓园的限时开放。这两座明代开国元勋的墓园每年仅开放3天(含遗产日),因此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往参观。
此外,南京还推出非遗市集、考古成果展、明制汉服体验等活动,如明孝陵博物馆的外国留学生非遗市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甘宅雅韵”夜游5D秀等,让文化遗产以互动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东南大学出版社长期致力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播,出版了大量建筑历史、文化传承类精品图书。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如南京云锦、木刻版画、青花瓷纹饰等)的深厚底蕴,更通过学术研究与大众化解读,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东南大学出版社推荐文化、自然遗产好书,共8种,分别是:《中国民间木版画集成》 《元宇宙赋能广西非遗文化传播未来图景研究》 《百工开物——江苏民间技艺》 《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敦煌家具图式》《城镇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优化研究》 《南京抗战时期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飨读者。
01

《中国民间木版画集成》 (订购)
编著:张道一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间木版画在20世纪的美术史上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予以关注,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传统的木版画遭受到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在美术领域几乎构成了一个新的版画范畴。鲁迅先生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新兴木刻运动”,在介绍西方版画家的木刻作品时指出,这是“木刻回娘家”。
张道一先生集几乎一生的收集研究,于耄耋之龄撰成《中国民间木版画集成》一书,是为我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部力作。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历史长河一千二百年”,下卷为“全面分类一千二百例”。
该书第一次全面刊布了1200年以来中国先民们所创造的120多种木版画,收图总计1317幅,包括大量散见或稀见的木版画种。本书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全面细致的编纂分类方式,对于中国民间木版画全方位观照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对于木版画概念范畴的辨析和重新阐述,以及“在一般中看出优异,在大众中托出精英”等精彩论述均为美术史研究中的亮点。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中国民间木版画集成》是当前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水平的标志,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艺术研究著作,弥补了中国民间木版画整体研究的不足。
02

《元宇宙赋能广西非遗文化传播未来图景研究》 (订购)
著者:党琼
东南大学出版社
元宇宙的快速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使得非遗文化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
本书旨在探讨元宇宙如何赋能广西非遗文化传播的未来图景。通过深入分析元宇宙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结合广西非遗文化的特色和传承需求,探讨元宇宙在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应用和价值。同时,本书将分析元宇宙技术对广西非遗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通过本书的研究结果和建议,可以为广西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广西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03

《百工开物——江苏民间技艺》 (订购)
主编:南京图书馆
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江苏地区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40个项目,集学术性、专业性、群众性、观赏性为一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江苏民间技艺。
在各个篇章,具体介绍了不同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具体工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采访了百余位技艺匠人,几乎涵盖了苏北、苏中、苏南所有代表性工匠技艺类型,涉及编织、印染、刺绣、雕刻、陶瓷、餐饮、曲艺、工业、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做到了技艺系统全面、地方特色鲜明。
04

《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 (订购)
编者: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
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丛书研究了中国元、明、清三朝青花瓷各类纹饰的题材、特色及其价值,大体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再加以时代的先后排比,系统地提供了中国青花瓷纹饰的发展长卷,不仅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标本资料,而且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亦提供了另外的研究路径和媒介资料。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欢迎,陶瓷学者和美术学者将其当做“陶瓷绘画”(或曰“陶瓷装饰”)的基本资料库,广大的收藏爱好者则将其当做按图索骥的案头工具书,在收藏市场上佐定真伪。
05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 (订购)
著者:王岩松
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以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为立足点,通过壁画的再现与传播、壁画复制临摹技艺与作品、传统壁画访谈等内容,使流失海外的壁画换一种形式从国外大墙上走下来“回归祖国”,是活化特有文化资源、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传承文明成果的典例。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研究院王颖生院长评价:“这是国内首次将流失海外的珍贵壁画通过再现复制的方式进行集中展览和传播”。
06

《敦煌家具图式》 (订购)
著者:邵晓峰
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通过研究敦煌壁画中的家具图式,佐以敦煌雕塑中的家具形象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中的相关家具形象,借鉴考古学、文献学、图像学、敦煌学、美术学等学科的成果,多维考证,交互阐释,进而揭示中国中古家具千年之变的重要规律。
作者通过收集到的敦煌文书记载的3万余字家具资料,结合家具史文献及图式进行分类甄别,展开整体性文本解析。全书图像共计864幅(337幅正文插图、527幅附图),堪称敦煌家具图像集成,对于深人研究敦煌家具与相关文化意义重大。
07

《城镇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优化研究》 (订购)
著者:汤晔峥
东南大学出版社
全书分为国际城镇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型、中国城镇文化遗产保护的衍化、城镇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型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国际城镇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史的考察入手,概括和描述了其衍化规律和形态结构;第二部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总结和探讨了中国城镇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困境;第三部分探讨了城镇文化遗产保护的运动机制,提出城镇文化遗产保护混沌范式及其基本技术架构与运行架构,并结合案例提出了中国城市遗产保护技术路径优化的目标和措施。
08

《南京抗战时期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订购)
著者:梅菁菁
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颁布及国家“十三五”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国家记忆工程”的开展为契机, 以南京抗战时期建筑遗址遗迹为物质载体,以南京抗战时期的城市变迁与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史料查证、文献梳理与现场调查为手段,多角度考察抗战时期南京城市脉络变迁、建筑现象与现存状态,对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技术等历史背景进行探究,依此对南京抗战建筑遗产做出系统定义,并建立其价值评价体系,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该研究填补了南京抗战时期城市与建筑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南京抗战时期建筑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此之外,东南大学出版社多年来还出版了“亚洲遗产保护丛书”“世界遗产文化丛书”“喜马拉雅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丛书”“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实验研究”等大型自然、文化遗产丛书,还推出音像作品《何处忆江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片,该专题片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苏版好书,影片纵览民族文化、立足江苏特色,是经过文史民俗专家策划和考证后形成的影像成果,为江苏20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匠技艺保存下详尽而考究的实况记录。
东南大学出版社将始终践行“让文物焕发新活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通过系统性出版工程,持续推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活态传承与社会普及。
来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